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大学生感恩、负债感、快乐与助人行为关系的情景实验

发布时间:2018-05-28 08:10

  本文选题:大学生 + 感恩 ; 参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年11期


【摘要】:目的:考察感恩、负债感、快乐3种情绪状态对助人行为的作用及其差异。方法:选取河南某高校3个班的190名大学生,采用感恩、负债感、快乐3种情景实验来激发被试的相应情绪,每班随机接受一种情景实验,采用人性的哲学量表(PHN)中的利他主义分量表、自编的助人和主动助人测评工具测量大学生的利他观念、助人和主动助人行为,采用协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在助人和主动助人上,协变量利他观念的效果显著[F(1,186)=9.24、10.52,均P0.01];情绪状态的主效应显著[F(2,186)=3.50、3.45,均P0.05]。进一步多重事后比较发现,感恩状态下被试的助人和主动助人行为得分均高于快乐状态下的得分[(4.21±0.10)vs.(3.86±0.09),(4.22±0.09)vs.(3.90±0.08)]。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恩能正向预测助人和主动助人行为(β=0.33、0.20),快乐能正向预测主动助人行为(β=0.16)。结论:排除利他观念的影响后,感恩状态下的被试比快乐状态下的被试表现出更多的助人和主动助人行为,感恩比快乐更有助于助人行为的培养。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and differences of gratitude, debt and happiness on helping behavior. Methods: 190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ree classes in a certain university in Henan province were selected. Gratitude, debt, and happiness were used to stimulate the corresponding emotions of the subjects, and each class was randomly assigned to one kind of situational experiment. The altruistic component table in PHN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altruistic concept and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by using the self-compiled tools of helping and active helping. Covariance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deal with the data. Results: the effect of co-variable altruism was significant in helping others and active helping people [FF1186, 9.24, 10.52, P0.01], and the main effect of emotional state was significant [FY21866, 3.50, 3.45, P0.05]. Further more, it was found that the scores of helping and active helping behavior in gratitude stat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happy state [4.21 卤0.10)vs.(3.86 卤0.09 卤4.22 卤0.09)vs.(3.90 卤0.08]. The results of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gratitude could positively predict helping behavior and active helping behavior (尾 0.33 / 0.20), and happiness could positively predict active helping behavior (尾 0.16). Conclusion: after excluding the influence of altruism, the subjects in the state of gratitude showed more helping and active helping behavior than those in the state of happiness, and gratitude was more helpful to the cultivation of helping behavior than happiness.
【作者单位】: 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CSH021,14CSH04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ZH049,12YJCZH080) 2013年度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支持计划 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013GGJS-125) 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资助项目(2014-YXXZ-35)
【分类号】:G4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齐亚静;刘惠军;;关系评价对助人行为的影响:自尊的中介和调节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5期

2 周玲玲;任磊;张航;贺金波;;感恩与助人倾向的关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21期

3 牛庆艳;;感恩和负债感的概念界定、理论区分和实证支持[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0期

4 喻承甫;张卫;曾毅茵;叶婷;李月明;王姝君;;青少年感恩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学校联结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4期

5 蒲清平;朱丽萍;;大学生“知恩图报”的心理反应特点[J];心理科学;2012年05期

6 何安明;惠秋平;刘华山;;大学生的感恩、孤独感与社会支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年10期

7 李霞;张建新;张镇;;大学生互惠倾向与生活满意度:感戴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年01期

8 何安明;惠秋平;刘华山;;大学生情绪智力与感恩的交叉滞后分析[J];心理科学;201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昶;许倩;陈晓明;安晓镜;;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与感戴、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年06期

2 魏昶;喻承甫;洪小祝;郑圆皓;周莎莎;孙国健;;留守儿童感恩、焦虑抑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年03期

3 杨秀木;高恒;齐玉龙;申正付;韩布新;周静;;大学生志愿功能动机与志愿行为:感恩品质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年03期

4 张敏;张萍;卢家楣;;感戴情绪的发生条件:认知评价的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年03期

5 魏昶;安晓镜;刘芳;黄海燕;;大学生感恩状况及其与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6期

6 许倩;高婷婷;孔祥娜;魏昶;;青少年感恩与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关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年03期

7 魏昶;李汉阳;酒芳芳;赵存会;;青少年感恩与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J];价值工程;2013年28期

8 皮忠玲;夏丽荣;孔永宁;王泰;高闯;;农村大四毕业生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焦虑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10期

9 袁爱清;;观影养心的相关理论及动态模型探析——以媒介幸福感为视角[J];新闻界;2014年03期

10 李海青;姜瑜;汪凤炎;;情境利害和亲疏关系对大学生良心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金庆英;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张萍;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及其干预[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一员;自然灾难改变儿童的利他行为[D];西南大学;2013年

4 杨芳;冠脉支架植入患者健康促进的感恩模型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振旺;大学生感恩特质的量表及实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定升;感恩对助人行为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8年

3 董霞;感戴与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甘启颖;大学生感恩心理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实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钱涛;亏欠感与共有关系在助人决策中的作用[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6 熊珍明;感戴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宋川川;感恩的心理学理论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2年

8 周欣;感戴对助人行为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甜芳;高职生的社会支持:获得支持与提供支持的关系与相互作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10 白媛媛;大学生感恩、负性生活事件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平;李董平;张卫;;家庭经济困难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应对效能的补偿、中介和调节效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向康文;;“恩”的伦理分析[J];道德与文明;2009年03期

3 何安明;刘华山;惠秋平;;基于特质感恩的青少年感恩量表的编制——以自陈式量表初步验证感恩三维结构理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02期

4 马云献,扈岩;大学生感戴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05期

5 李艳春;孙鹏;;大学生感戴和社会支持来源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2期

6 翟学伟;;报的运作方位[J];社会学研究;2007年01期

7 王硕;;“报者,天下之利也”——论内嵌于传统伦理秩序的报机制[J];现代哲学;2011年03期

8 李霓霓;张卫;李董平;麦玉娇;王晶晶;邢文利;;青少年的依恋、情绪智力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年02期

9 孙配贞;郑雪;余祖伟;;初中生感戴状况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01期

10 卢家楣;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探讨[J];心理科学;200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范会勇;大学生情绪智力的测量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志强;大学生感恩品质现状调查与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王定升;感恩对助人行为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8年

3 敖霜;重庆市企业员工感恩心理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黎萍;;培养孩子的助人行为[J];山东教育(幼教刊);2005年36期

2 付慧欣;;助人行为研究综述[J];前沿;2008年07期

3 李曼雯;;助人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J];校园心理;2011年06期

4 李心记;;助人行为的心理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5 张心语;;助人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12年35期

6 俞睿玮;刘文;;国外群体间助人行为的地位关系模型研究述评[J];社会心理科学;2013年02期

7 李幼穗;韩映虹;陈淑芳;;不同情境下移情训练对幼儿助人行为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3年02期

8 顾嘉佳;;助人行为研究述评[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9 李丹,李伯黍;短期训练对儿童助人行为动机定向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9年04期

10 陈旭;情境讨论、榜样学习和角色扮演对儿童助人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陈旭;;情境讨论、榜样学习和角色扮演对儿童助人行为发展的心理效应的比较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2 李婷玉;盖笑松;;奖励对幼儿共情性和利他性助人行为倾向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齐亚静;刘惠军;;关系评价对助人行为的影响:自尊的社会标尺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岑国桢;;5~11岁儿童道德移情、助人行为倾向及其关系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5 胡金生;杨丽珠;;儿童移情指向性的发展及不同语言提示的作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蔡颖;邹泓;王英春;马存燕;张秋凌;;小学生助人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人格发展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邢采;孙健敏;刘婷婷;张希;;危机事件中的助人决策:求偶动机影响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影响[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陈朝阳;王晨雪;翟昶明;张锋;;亲社会视频游戏对游戏者助人行为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郑蕊;周洁;陈雪峰;傅小兰;;消极社会热点事件长期负面影响的纵向研究——以“小悦悦”事件为例[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湖北省嘉鱼县纪委 木须虫;“立法惩诬”亦需机制协同[N];人民法院报;2011年

2 张玲;救还是不救[N];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形;观点采择与共情反应对助人行为的影响:群体关系的调节作用[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2 司方超;幼儿助人行为的旁观者效应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佳丽;小学生助人行为发展及培养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韩丽颖;特质移情和状态移情及其对助人行为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赵燕琴;关注幸福感与共情反应和助人行为的关系[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6 尹寅;助人行为及其培养[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婷玉;奖励对幼儿共情性和利他性助人行为倾向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高丽丽;组织中的助人行为及其与员工工作幸福感的关系[D];苏州大学;2014年

9 陈玉云;尴尬情绪对助人行为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10 陈淑芳;不同情境下移情训练对幼儿助人行为影响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459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9459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5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