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中国大学MOOC“化学与社会”的建设与应用

发布时间:2018-06-10 20:13

  本文选题:MOOC + 化学与社会 ; 参考:《中国大学教学》2015年05期


【摘要】:本文介绍了"化学与社会"MOOC的设计、制作以及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的使用情况,指出MOOC的建设过程是对原课程的提炼、浓缩和总结,MOOC的制作应量体裁衣,因"课"制宜。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sign and production of MOOC in Chemistry and Society and its application on MOOC platform of Chinese Universit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MOOC is to refine the original course, to concentrate and summarize the production of MOOC should be tailor-made, because the "course" system is appropriate.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学院;
【分类号】:O6-4;G4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竺际舜;化学,别把文科学生拒之门外──开设《现代人与化学》课程之探索[J];化学教育;1999年Z1期

2 袁婉清;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内容——谈为文科学生开设化学选修课的体会[J];高等理科教育;1994年03期

3 张铭;;立足北大,放眼未来——“数据结构与算法”MOOC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年09期

4 周杨;;一次融合与创新的MOOC实践——访MOOC电路原理(一)主讲教师于歆杰[J];中国大学教学;2014年03期

5 施建华;段成芳;胡浩军;谢文科;马浩统;;“军用光电技术及应用”MOOC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年S2期

6 耿承延;高校文科类专业开设化学选修课探讨[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新学;李文军;闫红亮;车平;臧丽坤;;深化文管类化学课程的素质教育[J];大学化学;2010年01期

2 高锦章;和文科大学生一起学化学——“消费者化学”开设体会[J];化学教育;2004年05期

3 莫尊理,刘艳芝,孙银霞,孙万虹,王坤杰,高锦章;大学化学素质教育的情景创设实践——“消费化学”情景创设课件设计[J];化学教育;2005年10期

4 董彬;闫红亮;李新学;王明文;;以学生为本、与时俱进,推进文管类学生化学素质教育[J];时代教育;2012年15期

5 马纪;缪娟;;关于《化学与生活》选修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广州化工;2012年17期

6 何春;王志军;吕啸;;我国大学生MOOCs学习体验调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4年11期

7 雷世文;;MOOC挑战情境下教师角色的转换[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8 李新学;路丽英;臧丽坤;;化学与社会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年02期

9 王宇婷;林钰;;化学环境社会选修课程开设的实践与分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刘玉林;化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与基本思路[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新璐;美国Chemistry in Context课程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邹妍;普通高中空乘班化学教学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3 傅小芳;化学技术社会(CTS)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在劳动技术教育中体现CTS教育[D];苏州大学;2001年

4 罗逾兰;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中实施STS教育的实践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袁婉清;为文科学生开设化学选修课的探讨[J];大学化学;1994年02期

2 朱文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34届IUPAC北京国际会议化学教育分组会纪实[J];大学化学;1994年01期

3 杨德壬;普化改革的借鉴[J];大学化学;1998年01期

4 刘松涛;高东华;;光电对抗技术及其发展[J];光电技术应用;2012年03期

5 刘大东;;舰载光电火控系统作用与特点[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7年S2期

6 朱裕贞;大学化学改革的动态和思考[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仁国,代先祥,张云松,赵茂俊,张利;科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化学与社会课的实践与探索[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S1期

2 邵虹;《化学与社会》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3 储鸿;;文科专业开设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探索与实践[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Z1期

4 李新学;路丽英;臧丽坤;;化学与社会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年02期

5 路丽英;臧丽坤;李新学;;化学与社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07年01期

6 杨桂云;;“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7 臧丽坤;路丽英;李新学;车平;闫红亮;李苗;;提高化学素养,培养创新能力——浅议化学与社会课程建设[J];化工高等教育;2010年04期

8 尹文萱;王兴涌;王建怀;;具有矿业特色的化学与社会课程体系建设[J];大学化学;2011年02期

9 张云龙;杨常玲;杨雪霞;杜鹃;邢彦军;赵曙辉;;高校普及化学科学素养的窗口——浅析“化学与社会文明”课程的建设[J];纺织服装教育;2013年04期

10 ;《化学与社会》——化学与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J];化学教育;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郑妍鹏;戴春爱;;关于开设“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探讨[A];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甘孟瑜;马利;刘作华;徐红;;提高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化学与社会》课程多媒体教学的实践[A];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颖霞;卞江;华彤文;;谈谈我们的化学——在普化教材编入“化学与社会发展”一章的想法与做法[A];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孙礼林;;《化学与社会》开放性、互动性、网络化教学方法初探[A];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晖;;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自然科学概论《化学与社会》的教学模式探索[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6 万文学;;浅谈Internet中化学教学资源的获取[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4年

7 赵华;;探究:诗意的创造与学习的革命——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与学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4年

8 何丽君;王永红;;无机化学实验室绿色化的途径[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年会、第七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沈阳建筑大学材料学院 刘阳 礼航 宋学君;如何教授绿色化学?[N];中国环境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廖郑敏;产学研合作促进高师化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高文梅;职高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044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0044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2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