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初中生依恋与主观幸福感:自尊的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18-06-20 04:03

  本文选题:初中生 + 主观幸福感 ; 参考:《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年02期


【摘要】:为了探讨初中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集体自尊和个体自尊在两者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两所初中学校的857名初一至初三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主要结果如下:(1)总体而言,男生的父子依恋水平、集体自尊水平和生活满意度更高,女生的同伴依恋水平和消极情绪更高;(2)男女生表现出不同的年级发展特点,女生在亲子依恋、集体自尊和消极情绪,男生在集体自尊上表现出明显的初二现象;(3)亲子依恋、同伴依恋水平越高,初中生的集体自尊和个体自尊水平越高,其主观幸福感程度也越强;(4)母子依恋、同伴依恋、个体自尊和父子依恋依次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并依次负向预测初中生的消极情绪;同伴依恋、个体自尊、母子依恋和集体自尊依次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积极情绪;(5)亲子、同伴依恋不仅能直接影响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而且通过两种途径(依恋→集体自尊→主观幸福感;依恋→集体自尊→个体自尊→主观幸福感)间接对其产生影响。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peer attachment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llective self-esteem and individual self-esteem between them, In this study, 857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 The main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overall, male students showed higher levels of father-son attachment, higher level of collective self-esteem and life satisfaction, and higher level of peer attachment and negative emotion of girls. (2)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showe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grade development. Girls' attachment to parents and children, collective self-esteem and negative emotions, boys showed a significant phenomen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children attachment in collective self-esteem.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peer attachment,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collective self-esteem and individual self-esteem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stronger the degree of mother-son attachment, peer attachment, individual self-esteem and father-son attachment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predictor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and negative predic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negative emotion, peer attachment, individual self-esteem. Maternal and child attachment and collective self-esteem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predict the positive emotion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eer attachment can not only directly affect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but also through two ways (attachment to collective self-esteem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ttachment to collective self-esteem and individual self-esteem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directly affect it.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青年基金(CBA130123):父母婚姻冲突对大学生人际冲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分类号】:G4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魁;杨楠;耿耀国;;青少年同伴依恋、世故性和行为及情绪问题的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2 耿晓伟;张峰;;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年05期

3 王磊;;自尊的群体关联性及其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杨光艳;;不同教师群体主观幸福感探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5 王凤姿;产文良;;大学生个人自尊、集体自尊与自我和谐水平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11期

6 种媛;杨俊龙;夏小燕;;少数民族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跨文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7 李文华;王丽萍;苑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07期

8 尹天子;黄希庭;;自尊的神经机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胡芳;马迎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08期

10 琚晓燕;刘宣文;方晓义;;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先云;冯维;;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原因与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2 吴超荣,甘怡群;核心自我评价:一个验证性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3 甘怡群;奚庄庄;胡月琴;张轶文;;核心自我评价预测学业倦怠的新成分:集体自尊[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4 陈慧;甘怡群;温瑶;刘鑫;孙鉴;;中国人核心自我评价构念的实证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5 王筱枚;;提升中职生心理弹性的班级管理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9期

6 林崇德,李庆安;青少年期身心发展特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张力为;信度的正用与误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8 王钱芊;许启晓;王维维;;运动员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因素的相关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郭静;;音乐胎教对胎儿期教育的价值分析[J];北方音乐;2011年10期

10 邵卡;潘祖平;;未来学前期儿童产品开发走向分析[J];包装工程;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玲;;潍坊市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状况调查[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占玉珍;胡德同;;野外生存锻炼对大学生积极幸福感影响的研究[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3 刘建榕;连榕;;社会性发展迟滞:一个亟待关注的领域[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全体辅导员;;华侨大学90后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8年

5 魏振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A];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6 刘海鹏;;关于影响高中生数学学习因素的调查研究[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敏杰;解缤;;社会支持对运动员自尊和生活满意感的贡献[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解缤;姚家新;;运动员满意度研究述评[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狄小华;;未成年人发展的动力学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10 张力为;林岭;赵福兰;;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性质测量及控制[A];首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六珍;企业女性经理人性别角色认同和领导效能感之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陶丽;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成长轨迹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张淑敏;零售商业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积极应激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白琼英;青少年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马基雅维里主义信仰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5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年

6 邓睿;我国中学教师职业成就感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柳;沙岗村儿童抚育方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杨海燕;工读生与普通生父母依恋与行为问题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的对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马书明;领导—成员关系影响企业安全文化的实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10 赵小云;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松;黑龙江省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身体形态与身体素质特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吕天时;创伤理论视角下解读《接骨师之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敏;小学生同伴接纳、友谊质量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凤;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之我见[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傅瑜;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概率统计认知水平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尹志红;老年人体育锻炼提升主观幸福感相关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董刚;武术参与对普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唐宜宝;中学地理的教学反思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俊红;石家庄市失业人员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振杰;河北省高校排球运动员体适能、训练满意度与赛前情绪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怡芳,张晓莉;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2 卢勤,苏彦捷;性别角色与基本人格维度的相关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3 李同归;;依恋理论中的几个热点问题概述——兼评胡平等《城市婴儿依恋类型及判别函数的建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4 王玉芝;;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班级中开展的策略[J];班主任之友;2006年02期

5 王极盛,丁新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2期

6 雷雳;伍亚娜;;青少年的同伴依恋与其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年02期

7 盖笑松;王晓宁;张婵;;走向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葛爱荣;;高中生自我价值感、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9 赵文进;;双性化视野中当代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缪佩君;连榕;;社区心理服务在应对中年危机中的积极作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耿耀国;苏林雁;王长虹;苏巧荣;范方;李晏;;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马基雅维里信念及其相关的行为问题[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兴贵;青少年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作松;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曹杏娥;大学生成人依恋、自尊与爱情态度的关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樊励方;中学生家庭功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3 张咏梅;青少年依恋及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4 伍亚娜;青少年的依恋关系对其互联网使用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金玲玲;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任志洪;核心自我评价、班级环境对中学生抑郁影响的多层线性模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顾海艳;青少年家庭功能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静华;;当代大学生诚信心理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李彩娜;席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害羞的关系[J];当代青年研究;2011年05期

3 杨钋平;;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对策浅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04期

4 张伯琼;廖娓;袁克俭;;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培养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5 黄华金;;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宽恕心理的现状及关系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9年02期

6 郑祥专;孟万金;;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李德琴;;高职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的调查——以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信息;2012年30期

8 闵宪鲁;;阅读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年06期

9 江雪;李羽洁;;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J];中学时代;2014年12期

10 郑桂荣;;浅谈当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J];龙岩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惠杨;冯成志;;大学生村官的主观幸福感研究——以连云港地区为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万黎;黄希庭;夏凌翔;;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结构[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刘海涛;郑雪;聂衍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史卉;何瑾;樊富珉;;清华大学研究生压力和主观幸福感调查报告[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芳;教师评价、学业成绩与小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428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0428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0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