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教学阶段再认识:以事为本的学问思辨行——兼论王阳明与杜威教学过程思想的异同

发布时间:2018-11-08 21:14
【摘要】:阳明心学将传统的"学问思辨行"教学过程统整为引导学生学习做事的有机过程:第一阶段为"博学",其根本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志立于求学,通过遍读圣贤书、事上磨练、反观内省等方式广泛搜集"所学之事"的信息;第二阶段为"审问",其根本任务在于引导学生针对"所学之事",积极展开对圣贤书与对己的双重批判,从而形成真问题与己见;第三阶段为"慎思",其根本任务是引导学生围绕"事",贯通各种学说,贯通学说与事物,贯通个别的事与普遍的理,从而使己见更完整;第四阶段为"明辨",其根本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省察"、"体察"和"公共辩论"等方式对己见进行精细考察,从而使己见更精确;第五阶段为"笃行",其根本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笃行"来验证己见、深化己见和实现己见的社会价值。这种以事为本的教学阶段思想与杜威的反省思维五步教学法既十分相近又与之差别甚大。
[Abstract]:Yangming's study of mind integrate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process of "speculative thinking" into an organic process to guide students to learn and do things: the first stage is "erudite", whose fundamental task is to guide students to set their minds to study, and to practice things by reading saints and sages. On the contrary, introspection and other ways to collect "learned" information; The second stage is "interrogation", whose basic task is to guide students to actively criticize the saints and themselves in view of what they have learned, so as to form true problems and opinions. The third stage is "careful thinking", whose basic task is to guide students to pass through various theories, theories and things, individual events and universal principles around "things", so as to make their own views more complete; The fourth stage is "discernment", whose basic task is to guide students to examine their own opinions through the methods of "provincial inspection", "experience inspection" and "public debate", so as to make their own opinions more accurate; The basic task of the fifth stage is to guide students to test their own opinions, deepen their own opinions and realize their social value. The five-step teaching method is very close and very different from Dewey's.
【作者单位】: 渤海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4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葛荣晋;“天地万物一体”说与现代生态伦理学[J];孔子研究;199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姬尧;;高职英语教学“隐性”因素探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2 王颖吉;;从哈佛思想到芝加哥学派——威廉·詹姆斯对美国早期芝加哥学派传播学者的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金瑛;;高校英语专业活动课的探索和实践[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4 黄小玲;;高职院校德育生活化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5 陈泉蓉;;关于教育与哲学的关系问题的几点思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邵彩玲;贾立平;李亚青;;教育政策视角下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的困境与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年03期

7 周小李;;论生活德育理念及其现实困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李中英;;探析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贺卫国;;使学生乐学现代汉语的几点体会[J];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S2期

10 邵泽斌;构建生态式成人教育课程体系[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立华;;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其现实选择[A];2010北京高教学会高职研究会学术年会“金商祺”杯优秀论文专辑[C];2010年

2 段会冬;;从农村城镇化看农村教育的目标定位问题[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我读《民主主义与教育》[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龙佳解;蒋晓东;欧庭高;;论杜威的科学划界观[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5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的人文特质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李劲松;;杜威教育目的观中的民主思想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李学;容中逵;;论教育目的的生成性——基于杜威与怀特海的比较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高迎爽;;社会人的和谐发展——杜威教育思想的一种解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郑玉飞;;理想与热情的教育实践者——三位美国教育家与设计教学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曹玉杰;;从主动作业到研究性学习——儿童、课程、社会联系的纽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敏华;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郝进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曹立新;思想政治工作情境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鹏;疑难案件中法律裁判的规范性来源[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新月;我国大学公民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吕云涛;学校教育中不当惩罚问题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秋丽;基于探究性学习环境的初中生批判性思维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罗珍资;基于生态学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徐明娟;科学发展观与政府职能的生态转向[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曲盛男;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伦理思想探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王泓砚;辽宁高职旅游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问题及成因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胡斯源;大学生生命教育探索[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殷少萍;“3+2”分段制学生德育工作凸显层次化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敏;;法国“教学阶段”制度述评[J];基础教育参考;2006年04期

2 ;[J];;年期



本文编号:23196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3196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0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