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和城市家庭中母亲的控制策略与幼儿顺从行为
发布时间:2021-07-22 17:07
对122名3岁幼儿及其母亲(流动家庭46户)进行评估,考察母亲控制策略的特点、母亲控制策略与幼儿顺从行为的关系以及家庭类别和性别在二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流动和城市母亲使用最多的均是命令性控制;流动家庭母亲使用的强制性控制多于城市母亲,温和控制略少于城市母亲。(2)两类家庭中,不同强度的母亲控制都与幼儿的情境性顺从相关。(3)流动家庭母亲的强制性控制正向预测男孩的合作性顺从,负向预测其不顺从;流动家庭母亲的强制性控制负向预测女孩的合作性顺从。
【文章来源】:心理学报. 2018,50(05)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流动家庭中幼儿性别对母亲强制性控制与幼儿合作性顺从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522心理学报第50卷图1流动家庭中幼儿性别对母亲强制性控制与幼儿合作性顺从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能显著预测其合作性顺从。采用相同的分组方法,考察两类家庭中,性别对于母亲强制性控制和幼儿不顺从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流动家庭中,母亲强制性控制与性别对幼儿的不顺从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B=0.03,SE=0.02,t=2.68,95%置信区间为[0.08,0.02]。简单斜率分析显示,流动家庭中母亲的强制性控制负向预测男孩的不顺从(B=0.02,SE=0.01,t=2.72,p<0.01),而未能显著预测女孩的不顺从,如图2。城市家庭中,性别对于母亲强制性控制和幼儿不顺从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未达显著水平,B=0.01,SE=0.01,t=0.76,95%置信区间为[0.01,0.05]。图2流动家庭中幼儿性别对母亲强制性控制与幼儿不顺从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4讨论4.1流动和城市家庭母亲控制策略的比较本研究对流动和城市家庭进行考察,发现这两类家庭中的母亲在不同控制策略的使用频次上存在差异。相较于城市家庭,流动家庭中母亲使用的强制性控制更多,温和控制较少,这与本研究最初的假设一致,说明流动家庭中的母亲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传统的高控养育方式,这一结果支持了家庭压力模型的观点。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流动家庭的母亲更为认可传统的教养方式,倾向于使用较强的控制策略来维持父母权威,以达到集体主义倾向(group-oriented)的社会化目标(Chen,Bian,Xin,Wang,&Silbereisen,2010)。另一方面,受传统养育观的影响,流动家庭中的母亲“管”孩子的观念可能更为突出,Chao(1994)指出,特别是在强调孩子的行为需要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时,这种“管”的观念就会进一步使父母增强对孩子的控制。随着人口流动越来越趋向于家庭化,流动家庭对城市生活的融合度不断提升(国家人口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母亲积极养育行为对儿童顺从行为的早期预测与双向作用:从婴儿到学步儿[J]. 董书阳,梁熙,张莹,王争艳. 心理学报. 2017(04)
[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J]. 张茜洋,冷露,陈红君,方晓义,舒曾,蔺秀云.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7(02)
[3]流动儿童同伴侵害的特点及与内化问题的循环作用关系:一项追踪研究[J]. 郭海英,陈丽华,叶枝,潘瑾,林丹华. 心理学报. 2017(03)
[4]基于多元回归的调节效应分析[J]. 方杰,温忠麟,梁东梅,李霓霓. 心理科学. 2015(03)
[5]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父母教育投资对流动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J]. 张云运,骆方,陶沙,罗良,董奇. 心理科学. 2015(01)
[6]母子关系、师幼关系与学前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J]. 李燕芳,徐良苑,吕莹,刘丽君,王耘.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06)
[7]我国社会变迁背景下儿童养育行为的代际差异[J]. 邢淑芬,孙琳,王媛,王争艳. 教育研究. 2012(11)
[8]人口流动家庭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北京市为例[J]. 陈卫,刘金菊. 人口学刊. 2012(06)
[9]父母行为控制、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早期攻击和社会退缩的关系[J]. 李丹黎,张卫,李董平,王艳辉.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02)
[10]归因风格、应对方式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J]. 李思霓,崔丽娟,王斯,翁佳佶. 心理科学. 2009(05)
本文编号:3297546
【文章来源】:心理学报. 2018,50(05)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流动家庭中幼儿性别对母亲强制性控制与幼儿合作性顺从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522心理学报第50卷图1流动家庭中幼儿性别对母亲强制性控制与幼儿合作性顺从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能显著预测其合作性顺从。采用相同的分组方法,考察两类家庭中,性别对于母亲强制性控制和幼儿不顺从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流动家庭中,母亲强制性控制与性别对幼儿的不顺从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B=0.03,SE=0.02,t=2.68,95%置信区间为[0.08,0.02]。简单斜率分析显示,流动家庭中母亲的强制性控制负向预测男孩的不顺从(B=0.02,SE=0.01,t=2.72,p<0.01),而未能显著预测女孩的不顺从,如图2。城市家庭中,性别对于母亲强制性控制和幼儿不顺从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未达显著水平,B=0.01,SE=0.01,t=0.76,95%置信区间为[0.01,0.05]。图2流动家庭中幼儿性别对母亲强制性控制与幼儿不顺从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4讨论4.1流动和城市家庭母亲控制策略的比较本研究对流动和城市家庭进行考察,发现这两类家庭中的母亲在不同控制策略的使用频次上存在差异。相较于城市家庭,流动家庭中母亲使用的强制性控制更多,温和控制较少,这与本研究最初的假设一致,说明流动家庭中的母亲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传统的高控养育方式,这一结果支持了家庭压力模型的观点。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流动家庭的母亲更为认可传统的教养方式,倾向于使用较强的控制策略来维持父母权威,以达到集体主义倾向(group-oriented)的社会化目标(Chen,Bian,Xin,Wang,&Silbereisen,2010)。另一方面,受传统养育观的影响,流动家庭中的母亲“管”孩子的观念可能更为突出,Chao(1994)指出,特别是在强调孩子的行为需要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时,这种“管”的观念就会进一步使父母增强对孩子的控制。随着人口流动越来越趋向于家庭化,流动家庭对城市生活的融合度不断提升(国家人口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母亲积极养育行为对儿童顺从行为的早期预测与双向作用:从婴儿到学步儿[J]. 董书阳,梁熙,张莹,王争艳. 心理学报. 2017(04)
[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J]. 张茜洋,冷露,陈红君,方晓义,舒曾,蔺秀云.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7(02)
[3]流动儿童同伴侵害的特点及与内化问题的循环作用关系:一项追踪研究[J]. 郭海英,陈丽华,叶枝,潘瑾,林丹华. 心理学报. 2017(03)
[4]基于多元回归的调节效应分析[J]. 方杰,温忠麟,梁东梅,李霓霓. 心理科学. 2015(03)
[5]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父母教育投资对流动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J]. 张云运,骆方,陶沙,罗良,董奇. 心理科学. 2015(01)
[6]母子关系、师幼关系与学前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J]. 李燕芳,徐良苑,吕莹,刘丽君,王耘.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06)
[7]我国社会变迁背景下儿童养育行为的代际差异[J]. 邢淑芬,孙琳,王媛,王争艳. 教育研究. 2012(11)
[8]人口流动家庭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北京市为例[J]. 陈卫,刘金菊. 人口学刊. 2012(06)
[9]父母行为控制、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早期攻击和社会退缩的关系[J]. 李丹黎,张卫,李董平,王艳辉.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02)
[10]归因风格、应对方式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J]. 李思霓,崔丽娟,王斯,翁佳佶. 心理科学. 2009(05)
本文编号:32975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3297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