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域下的“教育治理”:治理、组织与路径
发布时间:2021-09-06 06:23
在对"教育治理"基础理论和基本路径的探索中,国内外的研究者意识到了"混合式"、"治理多中心模式"和"多方共管"的教育治理方式的局限性。基于国际视域下的教育治理经验,我们看到虽然各国教育治理改革方式迥异,但有一个共同趋向,即呈现为一种"多元混合"式的教育治理形态。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治理革新的成就是卓著的,然而存在的问题同样明显。批判地借鉴国外教育治理改革经验,对推进我国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文章来源】:现代教育管理. 2018,(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四种理想的学校治理模式
嵫Ъ摇⒄?窝Ъ也欢现室伞⒎此己吞教终庑┕鄣悖?提出了大量对实践政策的实证分析结论和系统影响理论。随着国际组织、国家公共部门及私营部门等互动协作和对话交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用“治理”取代传统“控制”的观念。国家在教育系统中是唯一影响因素的观点受到质疑。实质上,现代教育管理系统已经远离或超越了传统行政命令式的官僚体制了。从国际视野来看,欧美等国家中的教育治理结构逐渐由市场关系所构成,同时,国际组织在教育治理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研究者苏珊L·罗伯逊等人认为我们应从图2所示的框架来理解教育治理的组成部分。[9]图2教育多元治理结构框架资料来源:SusanL.Robertson,RogerDale.Thesocialjusticeimplicationsofprivatisationineducationgovernanceframeworks:arelationalaccoun[tJ].OxfordReviewofEducation,2013,7(17):432.在图2中,主要涉及到三个维度的治理框架,即不同的教育活动形式、不同利益实体(如州政府、营利/非营利市尝社区和个人)和不同载体或规模(如地区、国家和超国家/国际组织)。在这三个维度的众多方面中,政府的公共部门、营利/非营利市尝社区、个人及国际组织均对教育治理产生影响。在实质上,这是一种教育分权。从教育治理的理念和精神出发,首先我们应尊重教育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其次要以市场规则或契约来联结个人、营利/非营利机构和政府公共机构,再次要在平等对话、互动协作的基础之上作出教育决策和行动。显然,这是一个复杂的协调和交互过程。在教育治理路径的国际经验中,教育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值得我们关注。第一,公共教育服务范围内教育企业/公司的介入形成的教育“市场化”。在一定意义上,一切市场规则都能形成一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J]. 褚宏启. 教育研究. 2014(10)
[2]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标准、困境及路径[J]. 张建. 教育发展研究. 2014(09)
[3]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 袁贵仁. 中国高等教育. 2014(05)
[4]教育失败、教育焦虑与教育治理[J]. 王洪才. 探索与争鸣. 2012(02)
[5]公共教育服务体制创新:治理的视角[J]. 蒲蕊. 教育研究. 2011(07)
[6]教育全球化全景透视:维度、影响与张力[J]. 项贤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7]关于教育治理的理论构思[J]. 王晓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8]全球治理引论[J]. 俞可平.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2(01)
本文编号:3386924
【文章来源】:现代教育管理. 2018,(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四种理想的学校治理模式
嵫Ъ摇⒄?窝Ъ也欢现室伞⒎此己吞教终庑┕鄣悖?提出了大量对实践政策的实证分析结论和系统影响理论。随着国际组织、国家公共部门及私营部门等互动协作和对话交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用“治理”取代传统“控制”的观念。国家在教育系统中是唯一影响因素的观点受到质疑。实质上,现代教育管理系统已经远离或超越了传统行政命令式的官僚体制了。从国际视野来看,欧美等国家中的教育治理结构逐渐由市场关系所构成,同时,国际组织在教育治理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研究者苏珊L·罗伯逊等人认为我们应从图2所示的框架来理解教育治理的组成部分。[9]图2教育多元治理结构框架资料来源:SusanL.Robertson,RogerDale.Thesocialjusticeimplicationsofprivatisationineducationgovernanceframeworks:arelationalaccoun[tJ].OxfordReviewofEducation,2013,7(17):432.在图2中,主要涉及到三个维度的治理框架,即不同的教育活动形式、不同利益实体(如州政府、营利/非营利市尝社区和个人)和不同载体或规模(如地区、国家和超国家/国际组织)。在这三个维度的众多方面中,政府的公共部门、营利/非营利市尝社区、个人及国际组织均对教育治理产生影响。在实质上,这是一种教育分权。从教育治理的理念和精神出发,首先我们应尊重教育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其次要以市场规则或契约来联结个人、营利/非营利机构和政府公共机构,再次要在平等对话、互动协作的基础之上作出教育决策和行动。显然,这是一个复杂的协调和交互过程。在教育治理路径的国际经验中,教育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值得我们关注。第一,公共教育服务范围内教育企业/公司的介入形成的教育“市场化”。在一定意义上,一切市场规则都能形成一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J]. 褚宏启. 教育研究. 2014(10)
[2]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标准、困境及路径[J]. 张建. 教育发展研究. 2014(09)
[3]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 袁贵仁. 中国高等教育. 2014(05)
[4]教育失败、教育焦虑与教育治理[J]. 王洪才. 探索与争鸣. 2012(02)
[5]公共教育服务体制创新:治理的视角[J]. 蒲蕊. 教育研究. 2011(07)
[6]教育全球化全景透视:维度、影响与张力[J]. 项贤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7]关于教育治理的理论构思[J]. 王晓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8]全球治理引论[J]. 俞可平.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2(01)
本文编号:33869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3386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