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校为主导:台湾校园欺凌治理经验
发布时间:2021-09-06 10:30
我国台湾地区在治理校园欺凌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学校为主要平台、"防制校园霸凌因应小组"主导下以"早期发现—评估确认—及时处理—追踪辅导"四步走策略为主要措施的防制机制,成功地构建了应对校园欺凌的治理体系。该体系具有形式法治的内在底蕴和主次分明的制度架构,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但也存在忽视旁观者的作用和网络欺凌现象的不足,需要不断完善。
【文章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45(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引言
一、台湾校园欺凌应对策略之透视
(一) 校园欺凌应对策略的具体内容
1. 建立多元化的反映渠道
2. 提高教师应对校园欺凌的综合能力
3. 增强学生拒绝校园欺凌的意识
4. 强化学校与社区的合作
5. 构建完整的校园欺凌处理流程
(二) 校园欺凌应对策略的优势分析
1.“形式法治”的内在底蕴
2. 主次分明的制度架构
二、对台湾地区校园欺凌治理经验的借鉴措施
(一) 理论启示:治理措施的法治化转型
1. 专项治理向法治治理的飞跃
2. 法治“社会面向”与“善治”理论的引入
(二) 借鉴路径:多维手段协同并进
1. 培育学生抵制校园欺凌的观念
2. 构建教师的责任意识与责任机制
3. 强化学校与社会的合作
4. 完善治理欺凌行为与现有法律的对接
(三) 对台湾经验的反思与超越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校园欺凌法律规制体系的建构[J]. 孟凡壮,俞伟. 教育发展研究. 2017(20)
[2]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问题研究及对语言教育政策的若干思考[J]. 陈美华,沈广倩.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3]我国校园欺凌治理的制度缺失与完善[J]. 尹力.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7(04)
[4]校园欺凌治理的跨学科对话[J]. Center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n Youth Legal Education by MOE (ECNU);Law Schoo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2)
[5]校园欺凌行为的类型与形成及因应策略之探析[J]. 林进材.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7(01)
[6]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的意义阐释——以法治为修辞改变思维方式[J]. 陈金钊,宋保振. 社会科学研究. 2015(05)
[7]校园欺凌行为的侵权责任研究[J]. 杨立新,陶盈.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8)
[8]汉娜·阿伦特关于“恶”的理论[J]. 刘英.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03)
[9]国外未成年学生帮群组织:特征、成因及对策[J]. 李树峰,郝丽平.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8(06)
[10]代议制立法的有限性及其补正——兼论第三部门的立法参与功能[J]. 庞正. 社会科学. 2008(02)
本文编号:3387293
【文章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45(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引言
一、台湾校园欺凌应对策略之透视
(一) 校园欺凌应对策略的具体内容
1. 建立多元化的反映渠道
2. 提高教师应对校园欺凌的综合能力
3. 增强学生拒绝校园欺凌的意识
4. 强化学校与社区的合作
5. 构建完整的校园欺凌处理流程
(二) 校园欺凌应对策略的优势分析
1.“形式法治”的内在底蕴
2. 主次分明的制度架构
二、对台湾地区校园欺凌治理经验的借鉴措施
(一) 理论启示:治理措施的法治化转型
1. 专项治理向法治治理的飞跃
2. 法治“社会面向”与“善治”理论的引入
(二) 借鉴路径:多维手段协同并进
1. 培育学生抵制校园欺凌的观念
2. 构建教师的责任意识与责任机制
3. 强化学校与社会的合作
4. 完善治理欺凌行为与现有法律的对接
(三) 对台湾经验的反思与超越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校园欺凌法律规制体系的建构[J]. 孟凡壮,俞伟. 教育发展研究. 2017(20)
[2]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问题研究及对语言教育政策的若干思考[J]. 陈美华,沈广倩.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3]我国校园欺凌治理的制度缺失与完善[J]. 尹力.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7(04)
[4]校园欺凌治理的跨学科对话[J]. Center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n Youth Legal Education by MOE (ECNU);Law Schoo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2)
[5]校园欺凌行为的类型与形成及因应策略之探析[J]. 林进材.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7(01)
[6]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的意义阐释——以法治为修辞改变思维方式[J]. 陈金钊,宋保振. 社会科学研究. 2015(05)
[7]校园欺凌行为的侵权责任研究[J]. 杨立新,陶盈.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8)
[8]汉娜·阿伦特关于“恶”的理论[J]. 刘英.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03)
[9]国外未成年学生帮群组织:特征、成因及对策[J]. 李树峰,郝丽平.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8(06)
[10]代议制立法的有限性及其补正——兼论第三部门的立法参与功能[J]. 庞正. 社会科学. 2008(02)
本文编号:33872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3387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