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对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21-10-26 22:11
该研究将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分为各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学生使用计算机自学两种方式。学生信息素养分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三个维度。研究基于2016年西部106所中学学科素养监测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个人、家庭背景变量和选择性偏误后,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对学生信息素养有正向显著影响。其中,各科目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比未使用信息技术将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提高11.8%,使用计算机自学比未使用计算机自学的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提高31.4%。因此,建议:第一,在课内优化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路径;第二,扩充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使用计算机信息手段;第三,完善学校信息资源配置,改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环境,同时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
【文章来源】:中国电化教育. 2018,(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理论基础
三、研究设计
(一) 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1. 因变量
2. 自变量
3. 控制变量
(二) 研究过程与方法
四、研究分析与结论
(一) 描述性统计
(二) 计量分析结果
1. 影响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因素:Logit模型估计
2. 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PSM模型估计
五、对策建议
(一) 在课内优化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路径
(二) 扩充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三) 完善学校信息资源配置, 改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环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是否扩大了教育结果不平等——基于PISA上海数据的实证研究[J]. 陈纯槿,顾小清.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7(01)
[2]大学本土留学教育个人收益的计量分析:基于倾向值匹配法的研究[J]. 张紫薇,柯佑祥. 教育与经济. 2016(01)
[3]国际学生信息素养测评框架、方法与评价[J]. 唐晓玲. 图书情报工作. 2015(15)
[4]初中学生信息素养跨国比较研究[J]. 丁杰. 中国电化教育. 2013(04)
[5]隐性课程的理论探讨[J]. 何云峰.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06)
[6]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主渠道[J]. 何险峰. 中国电化教育. 2006(05)
[7]略论信息素质培养[J]. 吴晓波. 中国远程教育. 2002(01)
本文编号:3460282
【文章来源】:中国电化教育. 2018,(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理论基础
三、研究设计
(一) 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1. 因变量
2. 自变量
3. 控制变量
(二) 研究过程与方法
四、研究分析与结论
(一) 描述性统计
(二) 计量分析结果
1. 影响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因素:Logit模型估计
2. 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PSM模型估计
五、对策建议
(一) 在课内优化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路径
(二) 扩充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三) 完善学校信息资源配置, 改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环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是否扩大了教育结果不平等——基于PISA上海数据的实证研究[J]. 陈纯槿,顾小清.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7(01)
[2]大学本土留学教育个人收益的计量分析:基于倾向值匹配法的研究[J]. 张紫薇,柯佑祥. 教育与经济. 2016(01)
[3]国际学生信息素养测评框架、方法与评价[J]. 唐晓玲. 图书情报工作. 2015(15)
[4]初中学生信息素养跨国比较研究[J]. 丁杰. 中国电化教育. 2013(04)
[5]隐性课程的理论探讨[J]. 何云峰.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06)
[6]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主渠道[J]. 何险峰. 中国电化教育. 2006(05)
[7]略论信息素质培养[J]. 吴晓波. 中国远程教育. 2002(01)
本文编号:34602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3460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