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学生心理健康观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4 08:57
本文采用自编的学生心理健康观问卷,选取共472名中学教师、学生、学生家长为被试,对三者的学生心理健康观进行分别比较和综台比较,并把三类被试的学生心理健康观与专家心理健康观进行对照;同时探讨了影响中学教师、学生、家长心理健康观的因素;研究了教师的职业知识与其心理健康观的关系。结论如下: 1.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存在民族、性别、不同来源地区的差别。与蒙族学生相比,汉族学生更注重情绪情感、习惯方面、维护心理健康的客观条件。来自农村和牧区的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学生更看重学习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城市的学生更重视情绪情感、个性品质、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影响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女生比男生更重视客观条件对于心理健康的作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观的主要因素为不同来源地区。 2.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学历的学生家长心理健康观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职业的学生家长心理健康观在家庭因素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3.教师教龄越长,越倾向于把人际关系和个性品质作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准。班主任工作年限长的教师也比新教师更重视良好的人际关系、丰富的情感、平和的情绪和优秀的个性品质。影响教师心理健...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引言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
一、 心理健康观的研究现状
二、 问题提出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
一、 被试取样
二、 研究方法
三、 测量工具
四、 研究过程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一、 中学生心理健康观的基本特征
二、 学生家长心理健康观的基本特征
三、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观的基本特征
四、 中学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心理健康观的比较
第五部分 分析与讨论
一、 中学生心理健康观的基本特征
二、 学生家长心理健康观的基本特征
三、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观的基本特征
四、 中学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心理健康观的比较
五、 中学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心理健康观与专家心理健康观的对照
第六部分 结论
一、 结论
二、 教育建议
三、 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私立学校1307名中学生吸烟与自尊水平调查[J]. 柳春红,张德新,刁平,龚洁,夏江,杨瑾丽.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02)
[2]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人格特点的比较研究[J]. 郑莉君. 前沿. 2003(11)
[3]浅论认知风格对教学活动的影响[J]. 赵冰洁.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3(05)
[4]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J]. 林崇德,李虹,冯瑞琴.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5]教师心理健康内隐观研究[J]. 边玉芳,滕春燕. 心理科学. 2003(03)
[6]重庆地区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认识的调查[J]. 曹成刚.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02)
[7]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 房超,方晓义. 心理科学进展. 2003(01)
[8]从心理负荷研究的视角反思学生学习的减负[J]. 孙天威.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3(01)
[9]论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与教育作用[J]. 张敏.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S3)
[10]当前中小学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马志国.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2(03)
硕士论文
[1]蒙古族大学生人格特征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 高宝梅.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3
[2]汉族、回族、藏族和维吾尔族大学生心理健康观和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D]. 蒋强.西北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588211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引言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
一、 心理健康观的研究现状
二、 问题提出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
一、 被试取样
二、 研究方法
三、 测量工具
四、 研究过程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一、 中学生心理健康观的基本特征
二、 学生家长心理健康观的基本特征
三、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观的基本特征
四、 中学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心理健康观的比较
第五部分 分析与讨论
一、 中学生心理健康观的基本特征
二、 学生家长心理健康观的基本特征
三、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观的基本特征
四、 中学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心理健康观的比较
五、 中学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心理健康观与专家心理健康观的对照
第六部分 结论
一、 结论
二、 教育建议
三、 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私立学校1307名中学生吸烟与自尊水平调查[J]. 柳春红,张德新,刁平,龚洁,夏江,杨瑾丽.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02)
[2]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人格特点的比较研究[J]. 郑莉君. 前沿. 2003(11)
[3]浅论认知风格对教学活动的影响[J]. 赵冰洁.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3(05)
[4]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J]. 林崇德,李虹,冯瑞琴.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5]教师心理健康内隐观研究[J]. 边玉芳,滕春燕. 心理科学. 2003(03)
[6]重庆地区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认识的调查[J]. 曹成刚.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02)
[7]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 房超,方晓义. 心理科学进展. 2003(01)
[8]从心理负荷研究的视角反思学生学习的减负[J]. 孙天威.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3(01)
[9]论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与教育作用[J]. 张敏.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S3)
[10]当前中小学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马志国.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2(03)
硕士论文
[1]蒙古族大学生人格特征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 高宝梅.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3
[2]汉族、回族、藏族和维吾尔族大学生心理健康观和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D]. 蒋强.西北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5882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3588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