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扶贫“项目制”:运作逻辑、执行困境及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2023-06-04 19:02
教育扶贫"项目制"作为满足广大农村地区贫困群体的各类教育及与教育相关需求并促进贫困人口减贫脱贫的重要手段,是政府治理农村贫困问题的新型政策工具。教育扶贫"项目制"的运作遵循"权力—资本—技术"的三重逻辑,而逻辑网络的展开始终受到上级政府、基层政府、农民群体等多个行为主体的深刻影响和形塑。基于政策过程的视角分析,以"项目制"运作的教育扶贫模式,在政策制定阶段出现了主体参与"缺失",在政策执行阶段出现了方式选择"异化",在政策评估阶段遭遇了成果考核"失真"等意外困境。因此,为使教育扶贫"项目制"真正发挥扶贫的功能与效益,需要从"保障农民基本权利、完善执行监督程序、优化考核评价体系"三位一体的策略来解决。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农村教育扶贫“项目制”的三重运作逻辑
(一) 权力逻辑:主导与支配
(二) 资本逻辑:竞争与互利
(三) 技术逻辑:嵌入与契合
二、农村教育扶贫“项目制”的执行困境:政策过程的视角
(一) 政策制定阶段:主体参与的“缺失”
(二) 政策执行阶段:方式选择的“异化”
(三) 政策评估阶段:成果考核的“失真”
三、农村教育扶贫“项目制”的改进策略
(一) 保障农民基本权利:构建农村贫困群体的主体性
(二) 完善执行监督程序:增强基层项目执行的有效性
(三) 优化考核评价体系:整合多主体的利益诉求
四、结语
本文编号:3830839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农村教育扶贫“项目制”的三重运作逻辑
(一) 权力逻辑:主导与支配
(二) 资本逻辑:竞争与互利
(三) 技术逻辑:嵌入与契合
二、农村教育扶贫“项目制”的执行困境:政策过程的视角
(一) 政策制定阶段:主体参与的“缺失”
(二) 政策执行阶段:方式选择的“异化”
(三) 政策评估阶段:成果考核的“失真”
三、农村教育扶贫“项目制”的改进策略
(一) 保障农民基本权利:构建农村贫困群体的主体性
(二) 完善执行监督程序:增强基层项目执行的有效性
(三) 优化考核评价体系:整合多主体的利益诉求
四、结语
本文编号:38308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3830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