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秦孝公至秦始皇时期的秦国法制教育研究(公元前361-公元前210)

发布时间:2017-08-13 02:07

  本文关键词:秦孝公至秦始皇时期的秦国法制教育研究(公元前361-公元前210)


  更多相关文章: 秦国 法制教育 “以吏代师” 唯“法”而教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近年来,国家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向前,教育改革的成果也比较明显。随着近年来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教育领域硕果累累。在教育事业繁荣发展的同时,我国教育事业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法制教育薄弱,导致社会法制意识淡薄,成为近年来学界乃至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思。我们都知道教育史的意义在于:在浩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探寻教育的智慧,以期为我们当教育实践服务。总所周知,中华法系属于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历史悠久,影响深刻;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拥有较为完备的法律和法制教育,其中秦国法制教育颇具特色,也最具代表性,深入分析秦国的法制教育模式、法制教育的相关内容、法制教育的吏师制度、法制教育对象、“法制教育策略等等,都对后世法制教育的实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秦国的法制教育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弊端。我们应该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历史,肯定其精华之处,合理借鉴;同时,也正视其糟粕之处,坚决摒弃。所以,本文本着以史为鉴的目的,竭尽所能探寻两千多年前秦国法制教育。研究秦国法制教育发展,主要是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总结其成功的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并在此基础上,为现代法制教育提供些许参考借鉴。对于秦国法制教育的研究,本文主要从秦国法制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原因背景、发展历程、教育内容、吏师制度、教育特点及启示这五部分进行论述的。正文的第一部分为秦国法制教育产生的背景原因。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秦国法制教育的产生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其中包括秦国独特的地域文化、春秋战国的政治形势、法家的教育主张、统治者的政策倾向等等。本文希望通过这一部分的阐述,尽可能全面地分析秦国法制教育产生的原因。为后面的论述奠定良好的基础。正文的第二部分追溯秦国法制教育的发展历程。秦国的法制教育是随着秦国的不断发展壮大而不断发展和改进的。所以,有必要对秦国法制教育的形成过程进行梳理。秦国的法制教育开始于秦孝公时期,经过一百余年中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备的法制教育体系。并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将秦国的法制教育向全国推广,使之逐渐成为巩固统一的秦王朝的政治举措。正文的第三部分分析秦国“以吏代师”的法制教育制度。秦国并不提倡建立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是坚持通过“吏师”对境内之民进行全面的普法教育。所以,在探讨秦国法制教育的时候,必须了解“吏师”的选拔任用法式、主要职责、施教方式等等。所以本文单列一部分对“吏师”制度进行论述,这对于全面了解秦国法制教育途径有很重要的意义。正文的第四部分为秦国的法制教育内容。我们知道,秦国的法制教育的教材就是国家的法律,而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详细的律令条文和刑名内容。所以,这一部分主要是对秦国律令的分析,充分了解秦国的律令都涉及哪些方面。由此可以知道,当时秦国的吏民要学习的律令内容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文的第五部分为秦国法制的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在这一部分中,主要分析的秦国的法制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教育模式的政治化倾向;第二,教育内容为单一的法律条文;第三,教育制度着重采用吏师制度;第四,教育对象为全体百姓;第五,教育策略主张严格的奖惩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秦国法制教育对于现代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启示。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吏民皆明知用之”的全民普法教育思想,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启示;第二,秦国中央至地方各级“法吏”的机构设置,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启示;第三,明法自律的“吏师”行为准则,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秦国 法制教育 “以吏代师” 唯“法”而教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52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9
  • (一)研究缘起10-11
  • 1.现实需求,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教育需要历史借鉴10
  • 2.典型发展,秦国法制教育研究具有参考价值10-11
  • (二)研究综述11-15
  • 1.关于法制教育的相关研究11-12
  • 2.关于秦国法制建设的相关研究12-13
  • 3.关于秦国法制教育方面的相关研究13-15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15-16
  • 1.秦国15
  • 2.法制15-16
  • 3.法制教育16
  • (四)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16-17
  • 1.研究目的16
  • 2.研究意义16-17
  • (五)研究方法17-19
  • 1.文献研究法17-18
  • 2.比较研究法18
  • 3.历史研究法18-19
  • 一、秦国法制教育产生发展的历史动因19-24
  •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变革诱发教育变革19-20
  • (二)法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奠定了秦国法制教育的理论基础20-21
  • (三)秦国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易于接纳法制教育思想21-24
  • 1.秦国素有尚武、重军功的传统21-22
  • 2.秦国素有集权的统治模式22-24
  • 二、秦国法制教育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24-32
  • (一)秦孝公时期(前 361-前 338):秦国法制教育的初创24-27
  • 1.商鞅变法:“依法治国”理念的形成24-25
  • 2.统一教化:全面推行法制教育25-27
  • (二)秦惠文王至秦庄襄王时期(前 337-前 247):秦国法制教育的发展27-29
  • 1.“法”吏的扩充27-28
  • 2.法令条文的增加28-29
  • (三)秦始皇统治时期(前 246-前 210):秦国法制教育的全面推行29-32
  • 1.秦王嬴政统治前期:法制教育地位的进一步巩固29-30
  • 2.韩非入秦:秦国法制教育的进一步发展30-31
  • 3.秦统一六国之后:法制教育的全面推行31-32
  • 三、秦国从中央到地方“吏师”制度的设置32-38
  • (一)中央至地方的“法吏”设置32-35
  • 1.中央法吏的设置32-33
  • 2.地方法吏的设置33-35
  • (二)“法吏”的选拔任用和职责权限35-38
  • 1.“法吏”的选拔任用35-36
  • 2.“法吏”的职责权限36-38
  • 四、秦国“以法为教”的法制教育内容38-48
  • (一)律令38-44
  • 1.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相关律令39-40
  • 2.官吏、军事赏罚、徭役等政治相关律令40-42
  • 3.盗窃、劫杀、斗殴等刑事犯罪相关律令42-44
  • (二)刑名44-48
  • 1.死刑44-45
  • 2.肉刑45-46
  • 3.“赀”刑、“赎”刑46
  • 4.其他刑名46-48
  • 五、秦国法制教育的特点及启示48-56
  • (一)秦国法制教育的特点48-53
  • 1.政教合一的教育模式48-49
  • 2.唯“法”而教的教育内容49-50
  • 3.“以吏代师”的教育形式50-51
  • 4.涵盖吏民的全民受教体系51-52
  • 5.“重刑贵赏”的教育策略52-53
  • (二)秦国法制教育对当今法制教育的启示53-56
  • 1.增强全民普法的法制教育意识53-54
  • 2.健全法制教育的保障机制54
  • 3.提升教师的法制素养和综合素质54-56
  • 结语56-57
  • 参考文献57-62
  • 后记62-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永东;出土法律史料中的刑法思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黄济;中国古代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3 张乐时;;秦的政变与秦的“尚武”传统[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03期

4 郑颖慧;;关于法家学说与秦代法制关系探讨[J];河北法学;2007年11期

5 林永强;先秦法家思想——一把双刃利剑[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王凌皓;李术红;;先秦原创性教育思想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3期

7 崔兰海;;秦立国思想的演变及影响[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臧知非;;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渊源与流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10 刘海年;;云梦秦简的发现与秦律研究[J];法学研究;1982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小川;秦代法制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徐勤涛;战国时期秦国刑罚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3 龚蔚红;论商鞅学派的法制教育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4 郭兰;先秦法制教育略论[D];湖南大学;2007年

5 张丽华;秦简《法律答问》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刘婵;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648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6648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6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