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设计与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5 06:02
本文关键词: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设计与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混合式学习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目前大部分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课堂学习与计算机网络学习的混合,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学习成为当下流行的学习方式之一。传统的混合方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探索移动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相混合的学习模式显得日趋重要。基于这样的背景,本研究以普及面广、交互性强、功能多元的微信作为移动学习平台,将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与传统的课堂学习相结合,创新混合式学习模式,成为推动高校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深入理解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内涵,分析混合式学习和微信在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奥苏贝尔教学理论等理论的指导下,基于“目标导向性、整体性、双主性、生成性、微型化”的设计原则,构建了“微”拓展、“微”先行和“微”协作三种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运用行动研究法,搭建了由“资源共享、信息推送、协作交流、智能查询和学习评价”五个模块组成的微信学习平台,并将模式和该学习平台应用于《玩转PPT》的课程教学中,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完善教学过程。最后,通过问卷法和对微信平台的数据统计,全方位掌握学习者对混合式学习的态度、课程参与情况以及学习效果,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微信平台能够有效支持混合式学习的开展。通过微信平台,师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协作更加密切。2.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习者的主体性,实现微信移动学习和现实课堂学习、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有效融合,对推动高校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意义。3.学习者对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持积极态度,对混合式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无论是现实课堂还是微信平台,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不仅提升了知识水平,还提高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等能力。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 微信 模式 课程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3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3
- 1 绪论13-23
- 1.1 研究背景13-15
- 1.1.1 教育信息化步入“教学应用”阶段13
- 1.1.2 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学习的时机成熟13-15
- 1.1.3 我国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15
- 1.2 研究现状15-19
- 1.2.1 混合式学习的理论研究集中于探讨三个“W”15-16
- 1.2.2 应用研究存在“重过程设计、轻效果分析”现象16-17
- 1.2.3 混合学习平台的选择局限于知名的网络学习平台17-18
- 1.2.4 正逐步走向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混合的研究18
- 1.2.5 微信的教学应用研究集中于平台建设和移动学习18-19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9-20
- 1.3.1 研究目的19-20
- 1.3.2 研究意义20
- 1.4 研究内容20-21
-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21-23
- 1.5.1 行动研究法21
- 1.5.2 文献分析法21-22
- 1.5.3 问卷调查法22
- 1.5.4 研究思路22-23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23-26
- 2.1 混合式学习的概念23
- 2.2 相关的理论基础23-26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4
- 2.2.2 奥苏贝尔教学理论24-26
- 3 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构建26-35
- 3.1 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的主要特点26-28
- 3.1.1 课堂面授教学与微信移动学习的优势互补26
- 3.1.2 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结合26-27
- 3.1.3 系统化学习与碎片化学习相结合27
- 3.1.4 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活动相结合27
- 3.1.5 现实课堂的学习依然是混合式学习的核心27-28
- 3.2 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的设计原则28-29
- 3.2.1 目标导向性28
- 3.2.2 整体性28
- 3.2.3 双主性28-29
- 3.2.4 生成性29
- 3.2.5 微型化29
- 3.3 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模式29-35
- 3.3.1 “微”拓展模式(课堂基础学习—微信个性拓展)30-31
- 3.3.2 “微”先行模式(微信先行微学—课堂后继提升)31-33
- 3.3.3 “微”协作模式(微信协作探究—课堂答辩互评)33-35
- 4 微信学习平台的设计与构建35-50
- 4.1 微信的功能及在学习中的应用35-38
- 4.1.1 通讯类功能35-36
- 4.1.2 平台化功能36-38
- 4.1.3 支持性工具38
- 4.2 微信学习平台的设计38-42
- 4.2.1 平台界面设计39-40
- 4.2.2 功能模块设计40
- 4.2.3 学习内容设计40-41
- 4.2.4 用户体验设计41-42
- 4.3 《玩转PPT》微信学习平台构建实例42-50
- 4.3.1 总体架构42-44
- 4.3.2 具体实施44-50
- 5 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的应用实践50-62
- 5.1 《玩转PPT》课程总体情况50
- 5.2 学习者分析50-53
- 5.2.1 学习者一般特征分析50-51
- 5.2.2 学习者初始能力分析51-53
- 5.2.3 学习者学习风格分析53
- 5.3 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分析53-55
- 5.4 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以“图表的使用”学习单元为例55-59
- 5.4.1 前期准备55-56
- 5.4.2 实施过程56-59
- 5.5 学习支持设计59-60
- 5.5.1 资源支持59
- 5.5.2 人员支持59-60
- 5.5.3 管理支持60
- 5.5.4 情感支持60
- 5.6 学习评价设计60-62
- 5.6.1 期末作品60
- 5.6.2 课后作业60-61
- 5.6.3 微信平台参与度61
- 5.6.4 小组作品61-62
- 6 应用效果分析62-71
- 6.1 基于平台的数据分析62-64
- 6.1.1 公众平台图文阅读情况统计62-63
- 6.1.2 微社区交互情况统计63-64
- 6.1.3 学校教务系统的测评数据分析64
- 6.2 基于问卷的数据分析64-69
- 6.2.1 问卷设计64
- 6.2.2 结果与发现64-69
- 6.3 小结69-71
- 7 总结与展望71-73
- 7.1 研究总结71
- 7.2 未来展望71-73
- 参考文献73-77
- 附录77-82
- 附录177-80
- 附录280-82
- 致谢82-83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83-8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哲;甄静波;;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模式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2 孙丽萍;赵洁;;“微力量”的正向运用——新媒介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3 李斌;刘俊英;王硕;;微信培训学习运营模式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年07期
4 吕国胜;高轩;;园艺专业课程整合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4年07期
5 胡蕊;;大学生微信使用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北京青年研究;2014年01期
6 李斌;王硕;郭勇;;高校开展微信培训的探索[J];时代教育;2014年07期
7 金肖健;;微信公众平台在校园宣传中的应用与研究[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4年02期
8 朱学伟;朱昱;徐小丽;;微信支持下的移动学习平台研究与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4年04期
9 林亮亮;;微信在电大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年15期
10 佘雅斌;;微信及公众平台嵌入教师培训的应用探索[J];高教论坛;2014年09期
,本文编号:6765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676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