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长效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长效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爱学习 爱劳动 爱祖国” “三爱”教育 长效机制
【摘要】:2013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各族少年儿童代表共庆六一国际儿童节时强调,“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长大后做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此后,教育部提出《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意见》,对全国各级学校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作出具体规划和部署。“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是党中央对青少年的关怀和期望,是对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它是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细化,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重要措施。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是现实需要,也是时代要求。当前,我国侧重爱国主义教育和学习教育,劳动教育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三爱”教育还未形成整体系统,“三爱”教育机制还存在许多不足。分析造成这些不足的原因,提出构建“三爱”教育长效机制的途径,对于长期、有效地开展“三爱”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而使“三爱”教育发挥功能,促进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等教育理念的落实,培育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本文对现阶段“三爱”教育的研究现状和成果进行了梳理,以研究的理论成果为基础,对“三爱”教育的相关内涵作了界定。通过分析“三爱”教育机制的成果、不足及原因,提出了构建“三爱”教育长效机制的要素、原则和内容。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对问题的提出、选题意义做出解释,对“三爱”教育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阐述了研究内容及方法;第二部分是“三爱”教育长效机制的概述,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论述了构建“三爱”教育长效机制的意义。创新之处在于对学习观教育、劳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梳理。第三部分分析了“三爱”教育机制的成果、不足及成因。重点分析了教育机制存在不足的成因。第四部分论述了构建“三爱”教育机制的要素、原则和内容,重点论述了构建“三爱”教育长效机制的内容。
【关键词】:“爱学习 爱劳动 爱祖国” “三爱”教育 长效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1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绪论10-20
- 一、问题的提出10-12
- (一)选题缘由10-11
- (二)研究意义11-12
- 二、研究现状12-19
- (一)关于机制与长效机制的研究12-14
- (二)关于学习观教育长效机制的研究14-15
- (三)关于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的研究15-16
- (四)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长效机制的研究16-19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19-20
- (一)研究内容19
- (二)研究方法19-20
- 第一章 “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长效机制的概述20-30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20-22
- (一)机制和长效机制20-21
- (二)“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21-22
- (三)“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长效机制22
- 二、“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内在联系22-25
- (一)“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具有一致性23-24
- (二)“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24-25
- 三、构建“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长效机制的意义25-30
-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25-26
- (二)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举措26-27
- (三)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27-28
- (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28-30
- 第二章 “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机制的现状分析30-38
- 一、“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机制的成果30-32
- (一)初步建立了学校为主体的育人机制30-31
- (二)初步建立了课堂为主导的引导机制31
- (三)初步创立了形式多样的品牌活动31-32
- 二、“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机制的不足32-35
- (一)科学性不足32-33
- (二)系统性不足33-34
- (三)保障性不足34-35
- 三、“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机制存在不足的原因35-38
- (一)传统育人机制的长期影响35-36
- (二)教育环境建设不够完善36-37
- (三)个体认知的影响37-38
- 第三章 “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38-58
- 一、构建“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长效机制的原则38-40
- (一)主体性原则38-39
- (二)动态性原则39
- (三)实践性原则39-40
- (四)系统性原则40
- 二、构建“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机制的要素40-44
- (一)核心要素——“三爱”教育的主体41-42
- (二)关键要素——“三爱”教育的运行目标42
- (三)基础要素——“三爱”教育运行的环境42-43
- (四)保障要素——“三爱”教育运行的资源43-44
- 三、构建“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长效机制的内容44-58
- (一)教育引导的长效机制44-46
- (二)宣传示范的长效机制46-48
- (三)环境育人的长效机制48-51
- (四)全员育人的长效机制51-53
- (五)考核激励的长效机制53-55
- (六)全面保障的长效机制55-58
- 结语58-59
- 注释59-60
- 参考文献60-62
- 致谢62-63
-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明;高向东;;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实践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23期
2 朱斌;陈呈频;何兴;;构建大学生创新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01期
3 佘远富;;建立高校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若干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年03期
4 杨博;;构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年02期
5 李琳;;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04期
6 李平;;试论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与落实[J];长沙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7 谭建平;李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年05期
8 王丽;;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三项教育长效机制探究[J];学术论坛;2011年02期
9 肖强;;试论构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陈思全;;落实“五坚持” 构建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黎智颖;黄美琼;;构建党性教育长效机制的战略思考[A];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暨贺州市创新党建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秀杰;;对建立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探索[A];青海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获奖论文集[C];2006年
3 梁倡荣;;建立健全职工学习教育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A];广西烟草学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拉毛措;唐萍;;民族地区建立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A];青海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获奖论文集[C];2006年
5 王丽沙;;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宣传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A];新时期反腐倡廉研究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澄组;省委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检查组来澄检查[N];江阴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谢依然;建立反分裂斗争再教育长效机制[N];阿克苏日报;2009年
3 庆阳市委党校先进性教育机制课题组;关于建立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探讨(二等奖)[N];陇东报;2006年
4 梅贤明邋通讯员 何晓慧;福建法院建立法治理念教育长效机制[N];人民法院报;2007年
5 本报评论员;把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落实好[N];韶关日报;2006年
6 商洛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 何铁虎;关于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N];西部法制报;2007年
7 记者 李风;浙江厅构建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8 小军;石圪节煤业公司建立青年安全教育长效机制[N];长治日报;2011年
9 石海梅 记者 王锋;志丹构建农民教育长效机制显生机[N];延安日报;2006年
10 周长香;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建设[N];祁连山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乃俞;青年公务员廉政教育长效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年
2 祁琼;“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长效机制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5年
3 管桂翠;高中生法制教育长效机制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4 周大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月;大理市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研究[D];大理学院;2013年
6 张崇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贾世琦;高校团员意识教育长效机制途径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8 彭玲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徐琳;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蒲建彬;大学生荣辱观教育长效机制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552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855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