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教师成长的非连续性——基于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15 08:07

  本文关键词:教师成长的非连续性——基于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的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教师成长 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 非连续性


【摘要】:德国教育家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为考察教师成长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教师成长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危机"、"遭遇"、"唤醒"和"告诫"都能中断教师成长的连续性,使教师成长进入到非连续性阶段,由此应推动教师在震荡中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整,开启教师成长的新阶段。要使教师走出"舒适地带",即中断教师成长的连续性,就要营造丰富的、合作的学校文化环境,培植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并促使教师进行反思。
【作者单位】: 大连大学师范学院;
【关键词】教师成长 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 非连续性
【基金】:周成海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教师知识分享研究》(项目批准号:12YJC88016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451
【正文快照】: 一、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的意蕴“非连续性教育”思想起源于德国文化教育学流派,由德国教育家博尔诺夫(Otto Friedrich Bollnow)发展并形成体系。博尔诺夫认为,人的生命发展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连续性意味着生命进程的平静、稳定状态,而非连续性则是连续性的中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余承海;龙文祥;;博尔诺夫的幼童教育思想探析[J];皖西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张更立,刘云艳,郑科红;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理论对现代幼教的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年02期

3 张启树,陈修梅;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赵丹丹;焦东良;;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J];科学教育;2009年01期

5 张广斌;;博尔诺夫的哲学人类学研究范式及其教育意蕴[J];外国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6 吕珩;解读“遭遇”、“危机”[J];中国教师;2004年12期

7 蒋晟;;博尔诺夫幼儿教育思想述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8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丹丹;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553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8553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4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