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
本文关键词: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
【摘要】:自古希腊开始,身体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就受到贬抑或忽略。教育与教学效果体现在"脖颈"以上,与"脖颈"以下的身体无关。在这种教育模式里,身体要么是通向真理的障碍,要么仅仅是一个把心智带到课堂的"载体"或"容器"。学习被视为一种可以"离身"的精神训练。但是具身认知挑战了这种教育观念。具身认知的中心观点是:认知、思维、记忆、学习、情感和态度等是身体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塑造出来的。从根本上讲,心智是一种身体经验,身体的物理体验制约了心智活动的性质和特征。心智基于身体、源于身体。具身认知挑战了以身心二元论为基础的教育与教学观,将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对传统教育观形成挑战。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具身认知 具身性 学习 教育 身体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课题“具身认知的心理机制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课题批准号:BBA110015)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而西方文化中的身心二元论使教育与教学“扬心抑身”,即重视精神培养、贬低身体需要。理性塑造和知识传递成为教育不变的追求目标。在这种教育模式里,学生的身体是被“规训”的或者是被“惩罚”的。教育与教学乃是一种纯粹的观念传递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邱关军;;从离身到具身:当代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01期
2 冯合国;;从身体与教育的关系探当代教育的身体转向[J];上海教育科研;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倩;叶浩生;;触觉经验对性别分类的影响:具身的视角[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2 于晓波;叶浩生;;国外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3 温柔;;舞蹈训练的身心学理念及其技法运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4 李炳全;张旭东;;西方哲学心智转向对心理学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年01期
5 张黎静;;舞蹈理论研究及评论的发展探索[J];大众文艺;2015年05期
6 陆红梅;王蕾;唐艳娟;;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大学教育;2015年05期
7 李鑫;;对舞蹈训练“科学性”的再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8 苏得权;叶浩生;;大脑理解语言还是身体理解语言——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语义理解[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9 董芬;;具身认知理论下的课堂教学意蕴及其策略研究[J];教育导刊;2013年12期
10 张忠炉;李红;;通达创造性顿悟的具身之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邱关军;学生模仿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2 张恩涛;词汇理解中内隐空间表征激活的认知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3 殷融;道德概念黑白隐喻表征的心理现实性[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4 苏得权;海洛因戒断者相关线索诱发作用下的镜像神经活动[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5 李广政;动作记忆SPT效应的编码与提取机制[D];吉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栾子烟;道德温度:身体冷暖与青少年道德决策[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邹芳;逻辑实证主义与批判理性主义的教学模型分析:反思与重建[D];湖南大学;2013年
3 孔寰宇;儒道文化中心理卫生思想初探[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金小丹;具身认知观点下二次函数的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5 刘孟超;听时距信息的空间表征及其认知机制[D];西南大学;2014年
6 谢明;参与健身健美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7 刘仪辉;基于具身认知的教学设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8 王丹青;具身认知视域的大学生幸福观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9 翟贤亮;挺身于世界:探析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具身性[D];吉林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钟启泉;;中国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2 汪民安,陈永国;身体转向[J];外国文学;2004年01期
3 崔倩;叶浩生;;触觉经验对性别分类的影响:具身的视角[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4 张之沧;;论身体教育[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李政涛;;教育研究的叙事伦理[J];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6 孙广勇;;从杜威看实践在教育理论创新中的作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程向莉;;英语教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教师研究者的视角(英文)[J];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2008年03期
8 张之沧;论身体教育的迫切性[J];体育与科学;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龙海;课堂协商的一种方法[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0年06期
2 顾锡平;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J];教育评论;2001年06期
3 朱琳;学习化社区的构建策略及政策措施[J];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10期
4 柳栋,王天蓉,汪佳敏,陆爱民,张来春;网上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11期
5 李奇;谈学习环境的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04年01期
6 李红波,张雪怡;《心理卫生》网络学习社区的重建[J];高教论坛;2004年02期
7 张丽艳,孙邵立;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8 张勇;学习资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9 郝贵生;对“学习”本质的哲学思考[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李景岳,陈竹;学习科学的兴起与建立[J];熊岳农专学报;199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智敏;;论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惠芳;;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创新学习之我见[A];中国名校卷(湖南卷)[C];2013年
3 王三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二卷)[C];2012年
4 何炜虎;;浅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5 吴桂仙;;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角色观[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6 王传莲;;《小学生自主(或合作)(或探究)学习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7 罗莲;;浅谈班主任如何营造班级的良好学习环境[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8 王开良;耿琼华;;浅谈数学“生本”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年
9 车桂玲;;浅谈英语学习中独立性学习方式[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10 张应国;;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变化及几点思考[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春(作者单位:广西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做学习型公民 不断提升人的素质[N];广西日报;2003年
2 启东市紫薇小学 杨森森;在探究中学习 在学习中探究[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3 无锡市东亭中学 周小伟;课题学习——为数学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N];江苏法制报;2007年
4 许建华;学习流引擎 教育服务竞风流[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李亚杰;学习: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石[N];光明日报;2007年
6 冯志阳;用管理手段应对学习[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7 永安市曹远学区 廖应莲;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N];三明日报;2008年
8 巢湖日报社党组书记 总编辑 杨睿;谈学习与思考[N];巢湖日报;2008年
9 陈贞彬;泰山铝业党总支让理论中心组学习“活”起来[N];中华新闻报;2008年
10 张家洼街道成技校 宋敏芳;注重合作学习的实效性[N];莱芜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南昌;学习科学视域中的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薛晶晶;美国和泰国学习者汉语普通话阳平与上声习得的实验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3 刘玉静;合作学习的伦理审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姚德明;终身学习与组织学习和组织发展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崔国富;学习型社会建设与教育的使命[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永锋;从“建构性学习”到“学生有效参与”[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弋文武;农村教师学习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朱敏;国外终身学习政策推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金慧;学习支持问题库的设计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孙传远;教师学习:期望与现实[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倩;教师职后研究性学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赵安平;基于3G的移动学习在野外实习中的应用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艳;基于网络学习方式分析的学习网站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东;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探索[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袁红娟;基于Blending Learning理念的研究性学习[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严加平;学习风格的理论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玉文;论“研究性学习”理念[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8 杨建民;基于微博的微型学习资源共建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9 程薇;知识生成视角下的工作场所学习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2年
10 林艳;网络课程中学习资源的生态化设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735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973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