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论文 >

我国机会不平等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8 17:19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中国是全球范围内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同时也是收入差距扩大最大的国家之一。国内外学者从市场因素、户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产权制度及国家所实施的社会政策等多角度探讨了中国收入差距的形成机理,对如何缩小收入差距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但至今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并没有对中国收入差距的成因、现状和对策形成一致看法。本文尝试从规范的角度提出辩证地看待中国目前存在的收入差距问题:收入差距应该分成合理的部分,即由于个人努力程度不同而造成的收入差距;同时也包括不合理部分,即由于自己不可控的客观环境因子而造成的收入差距,即本文所指的机会不平等所造成的收入差距。论文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拟解决的问题、思路、相关概念、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结构及创新;第二章主要介绍目前该领域有关中国收入差距、收入差距中的机会不平等及同胞相关性的研究进展,所采用的理论和相关计量模型;第三章详细介绍了中国过去三十年收入差距变化历程、特征、原因及对策。结合过去三十年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变化历程,提出机会不平等也是导致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第四章从同胞相关性角度分析中国九... 

【文章来源】: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我国机会不平等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全球长期收入差距变化趋势图

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


基尼系数 (GhaCoefficieni)或称洛伦兹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G而)提出的,基尼系数是从洛伦兹曲线推导出来反映收入差距程度的一个指标。基尼系数用洛伦兹曲线表示如图1一4所示:横轴从左到右表示某一研究对象人口从低收入到高收入排序后人口累计百分比,最左边表示O,最右边表示百分百;纵轴表示对应累计人口百分比所对应的收入累计百分比。最下面表示0,最上面表示百分百。一般收入分配曲线有两个极端情形:一是绝对平均分配曲线:即粗45度粗线表示相同百分比人口对应相同百分比的收入。比如按收入由低到高排序后的1%人口对于该总体的总收入1%,相应的10%的人口对应10%的总收入,50%的人口对应50%的总收入,100%的人口对应100%的人口。这样形成的收入分配曲线称为完全平均分配曲线。另一极端分配模式是极端不公平分配曲线,即图右方和下方的坐标轴

分解图,收入差距,分解图


图1一5:收入差距分解图Figurel一 5:TheComPositionoflneomeGap图1一6描述论文整体技术路线图: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研究中国机会不平等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及各机会不平等因子的相对作用。首先,综述国内外收入差距中机会不平等的现状,为本文拟研究的观点提供科学合理的经济学理论;其次,利用方差分析测度中国九省同胞相关性,进而整体把握可观测到的和不可观测到的机会不平等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再次,在目前现有的测度模型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通过分析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特征,提出了本研究测度中国机会不平等的测度模型,并分解每个机会不平等的因子在总体机会不平等的相对作用。最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制度因素分析——基于机会不平等理论的分析框架[J]. 李忠伟,彭振芳.  特区经济. 2009(08)
[2]代际收入流动与收入不平等问题研究[J]. 魏颖,张春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9(04)
[3]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 陈安平.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9(06)
[4]收入代际流动研究综述[J]. 汪燕敏.  生产力研究. 2008(20)
[5]提高我国劳动报酬初次分配比重[J]. 刘盾,林玳玳.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05)
[6]国内城乡收入差距研究观点综述[J]. 陶纪坤.  经济纵横. 2007(11)
[7]近十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研究进展[J]. 张兆亮.  金融经济. 2007(10)
[8]经济转型期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的灰色关联分析[J]. 林原,林玳玳.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9]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关键[J]. 杜军.  经济研究参考. 2007(06)
[10]中国居民竞争力与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综述[J]. 江海潮,陈虹英,王海云.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博士论文
[1]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研究[D]. 田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05
[2]中国转型期居民收入差距调节研究[D]. 赵兴罗.武汉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259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qianjy/31259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a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