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儿童的社交退缩、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0 11:09

  本文关键词:儿童的社交退缩、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安静退缩 活跃退缩 混合退缩 同伴关系 孤独感


【摘要】:本研究试图探讨童年中期不同退缩类型儿童的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关系。首先采用班级戏剧量表在黑龙江省富锦市3所小学4-6年级的762名儿童中筛选退缩儿童,依据安静退缩行为和活跃退缩行为的得分把退缩儿童分为安静退缩儿童、活跃退缩儿童和混合退缩儿童。然后采用同伴提名法和问卷法对退缩儿童和对照组儿童的同伴关系和孤独感进行测量。 研究结果显示: 1.退缩儿童存在性别差异,即在安静退缩组中,男生的退缩人数少于女生;活跃退缩组中,男生的人数则多于女生;而混合退缩组中,男女比例相近。退缩儿童及其亚类型在年级分布上不存在差异。 2.退缩儿童的同伴关系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同伴接纳水平高于男生。儿童的同伴关系在退缩类型上差异显著,并且儿童的同伴关系在年级、性别和退缩类型上存在相互作用,活跃退缩类型和混合退缩类型的儿童随着年级的升高,男生的同伴接纳水平升高,女生则有下降的趋势。 3.儿童的孤独感在年级和性别上差异均不显著,在退缩类型上差异显著,不同退缩类型的孤独感分数依次为:混合退缩型活跃退缩型安静退缩型非退缩型。各类型儿童的孤独感情况随年级的升高而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混合退缩型和活跃退缩型儿童的孤独感分数随着年级的升高而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安静退缩型和非退缩型儿童的孤独感分数随着年级的升高表现出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 4.儿童的同伴接纳性在活跃退缩行为和孤独感之间、安静退缩行为和孤独感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 5.在整体模型中,同伴接纳在安静退缩行为与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同伴接纳在活跃退缩行为与孤独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对退缩儿童组和对照组进行跨组比较,结果表明整体模型对于两组儿童均适用。
【关键词】:安静退缩 活跃退缩 混合退缩 同伴关系 孤独感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44.1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1 文献综述11-27
  • 1.1 儿童的社交退缩11-15
  • 1.1.1 社交退缩的定义11-12
  • 1.1.2 社交退缩的亚类型12-13
  • 1.1.3 社交退缩的测量方法13-14
  • 1.1.4 社交退缩行为的性别差异14-15
  • 1.2 同伴关系15-17
  • 1.2.1 同伴关系的界定15
  • 1.2.2 同伴关系的测量15-16
  • 1.2.3 儿童同伴关系的相关理论16-17
  • 1.3 孤独感17-19
  • 1.3.1 孤独感的定义17-18
  • 1.3.2 孤独感的测量18
  • 1.3.3 孤独感研究的理论18-19
  • 1.4 社交退缩、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的研究19-21
  • 1.4.1 社交退缩与同伴关系的研究19-20
  • 1.4.2 社交退缩与孤独感的研究20
  • 1.4.3 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的研究20
  • 1.4.4 社交退缩、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的研究20-21
  • 注释21-27
  • 2 问题提出27-30
  • 2.1 研究的背景27-28
  • 2.2 问题的提出28
  • 2.3 研究目的28-29
  • 注释29-30
  • 3 研究设计30-32
  • 3.1 研究假设30
  • 3.2 研究方法30-31
  • 3.2.1 被试30
  • 3.2.2 研究工具30-31
  • 3.2.3 施测及数据处理31
  • 注释31-32
  • 4 结果与分析32-54
  • 4.1 社交退缩32-34
  • 4.1.1 不同退缩行为的年级和性别差异32-33
  • 4.1.2 不同类型退缩儿童的性别分布差异33-34
  • 4.2 儿童同伴关系的特点34-44
  • 4.2.1 同伴关系与社交退缩类型的关系34-43
  • 4.2.2 退缩儿童的同伴关系43-44
  • 4.3 儿童孤独感的特点44-46
  • 4.3.1 孤独感与社交退缩类型的关系44-46
  • 4.3.2 退缩儿童的孤独感46
  • 4.4 社会退缩、同伴关系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46-47
  • 4.4.1 社会退缩、同伴关系和孤独感之间的相关关系46-47
  • 4.5 同伴接纳性的中介效应47-53
  • 4.5.1 数据缺失值的处理、信度检验47
  • 4.5.2 同伴接纳在安静退缩行为和孤独感间的中介效应检验47-49
  • 4.5.3 同伴接纳在活跃退缩行为和孤独感效应49-50
  • 4.5.4 同伴接纳在整体模型中的中介作用50-52
  • 4.5.5 退缩组儿童和正常儿童之间的跨组比较52-53
  • 注释53-54
  • 5 讨论54-62
  • 5.1 退缩儿童的性别、年级和退缩类型的分布情况54-55
  • 5.1.1 儿童退缩行为的性别差异54
  • 5.1.2 退缩儿童的年级分布差异54-55
  • 5.1.3 退缩类型的性别分布情况55
  • 5.2 儿童同伴关系的特点55-56
  • 5.2.1 儿童同伴关系在性别、年级、退缩类型上的差异55-56
  • 5.2.2 退缩儿童的同伴关系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56
  • 5.3 儿童孤独感的特点56-57
  • 5.3.1 儿童孤独感在年级、性别和退缩类型上的差异56-57
  • 5.4 社会退缩、同伴关系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57-58
  • 5.5 同伴接纳性的中介效应58-59
  • 5.5.1 同伴接纳性的中介作用58-59
  • 5.5.2 模型的跨组比较59
  • 5.6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59
  • 注释59-62
  • 6 研究结论62-63
  • 参考文献63-67
  • 儿童心理调查67-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姗姗;;别让孩子在网络世界中变得孤独——试析孤独感与网络使用不当的关系[J];大众心理学;2009年05期

2 王秋声;;孤独感[J];男生女生(银版);2011年08期

3 王思蓓;;4—5岁幼儿在园同伴关系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1995年07期

4 张建齐;;流动中学生孤独感和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5 王福兴;徐菲菲;李卉;;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孤独感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13期

6 汪阳;;孤独症会传染[J];大众心理学;2011年08期

7 孔鑫;徐勇;葛玲;;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孤独感的相关回归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9期

8 刘志强;;高职贫困生孤独感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四川精神卫生;2011年03期

9 赵晓坤;;隔着忘川伸过去我的双臂——论茨维塔耶娃的孤独[J];邢台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郭佳颖;;存在还是救赎——论王安忆小说中的孤独[J];山花;2011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冬梅;;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相互预测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孙红梅;;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及社交自我知觉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张庆;王美芳;;农村中学生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的追踪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孙晓军;周宗奎;;中美儿童同伴交往与孤独感的跨文化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曲可佳;邹泓;余益兵;;青少年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人际关系能力、人格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周宗奎;孙晓军;赵冬梅;;童年中期儿童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中介效应的检验[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李滢;刘俊升;;青少年压力事件与孤独感的关系:中介变量和有调节的中介变量的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赵阿勐;刘宣文;;大学新生的移动电话使用对入学后孤独感的影响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黄国萍;;当代大学生人际价值观与孤独感的关系初探[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马利艳;雷雳;;初中生生活事件、即时通讯服务偏好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桂英;矫正学习不良儿童的孤独感[N];甘肃日报;2004年

2 代建芳;如何让孩子减少孤独感[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黄永明;孤独的代价[N];南方周末;2011年

4 本报特约记者 王寅;何训田:我常常有一种没有对手的孤独感[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5 ;如何消除孤独感[N];甘肃经济日报;2000年

6 清源;如何消除孤独感[N];民族医药报;2002年

7 副主任医师 李雯;怎样防止老年孤独感[N];中国老年报;2007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 王俊秀;都市人为何难逃孤独感[N];北京科技报;2005年

9 ;美联社报道:很多美国人孤独感加剧[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李振辉 通讯员 宁习源;“空巢老人”如何摆脱孤独感[N];广东科技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简福平;不同孤独感农村留守儿童对亲情缺失信息的加工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赵冬梅;童年中后期同伴交往的发展与心理适应:3年追踪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刘少英;学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追踪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荣;儿童社会关系概念化的特点及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林;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丽艳;云南省澜沧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性伴网络及吸毒同伴网络特征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9 刘文;3~9岁儿童气质发展及其与个性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10 景晓路;航天模拟环境对小组心理的影响及干预[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红梅;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及社交自我知觉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2 邹洪伟;青少年对同伴的自我表露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孙晓军;儿童社会行为、同伴关系、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朱婷婷;童年中期社交退缩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吴明珍;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特点及与同伴关系、家庭功能的关系[D];苏州大学;2008年

6 张超;青少年压力知觉、孤独感和抑郁情绪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菊英;初中生情绪智力、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淑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改善医科大学一年级学生孤独感的实效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9 罗春燕;壮族、汉族青少年友谊质量、孤独感与外化问题行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黄海;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0060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0060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3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