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价值介入与人文改造——超越技术理性的课堂教学评价

发布时间:2017-10-16 09:37

  本文关键词:价值介入与人文改造——超越技术理性的课堂教学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价值介入 人文改造 技术理性 价值理性 课堂教学评价


【摘要】:技术是人的创造发明,人不应该受控于技术,不能让技术理性无限泛化,更不应该在技术中迷失方向。但是,受技术时代的影响,面对极其复杂丰富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被量化为一张普适性的可操作表格,分解成二级甚至三级指标,过度技术化而忽视了评价应有的完整人文意蕴。超越技术理性旨在通过价值介入,对现有评价作合理校正与补充,进而追寻有意义的教育生活,彰显课堂教学促进生命成长与提升的功能。
【作者单位】: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价值介入 人文改造 技术理性 价值理性 课堂教学评价
【分类号】:G424
【正文快照】: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相对于传统评价发生了积极变化,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面对极其复杂丰富的课堂教学,评价经常被量化为一张普适性的可操作表格,根据不同维度分解为不同的评价要素,划分为二级甚至三级指标,过度技术化而忽视了评价应该具有的完整人文意蕴。超越技术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云珠;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策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韩庆祥,王勤;从文艺复兴“人的发现”到现代“人文精神的反思”——近现代西方人的问题研究的清理与总结[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4 曹海英;;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5 马志生,敬海新;哲学思维方式的嬗变:从预成论到生成论[J];北方论丛;2003年06期

6 郑召利;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哲学本质的理解和阐发[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王仲生;历史追踪中的双重启示——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8 向蓓莉;比较教育学的价值判断与研究范式:普遍主义与相对主义的研究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9 余凯;当代哲学背景中的大学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10 高伟;一个“劳而无功”的虚假性命题——评“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之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军;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当代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隽鸿飞;发展:人之生存方式的变迁[D];黑龙江大学;2002年

7 张华;经验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8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伟;论文学价值[D];扬州大学;2001年

2 胡长栓;文化哲学的悖论及其历史向度[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吴燕;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的初步构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张彭松;总体性与历史的终极关切——对青年卢卡奇总体性范畴的反思[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徐国年;“新语文教育”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李革新;返回存在之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黄艳红;评中国的反科学主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云飞;“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9 陈新坤;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文化特质[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孝伟;人才视野中的科学技术[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阳;;论德育范式的三种隐喻[J];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25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10419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0419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f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