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分离-个体化的关系:人格的调节作用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分离-个体化的关系:人格的调节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状态 分离-个体化 大五人格 调节作用
【摘要】:目的:考察大学生的分离-个体化、人格与自我同一性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修订的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EOM-EIS-2)、分离-个体化问卷(SITA)和"大五"人格问卷(NEO-FFI)对113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当大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外向性、开放性和谨慎性时,消极分离-个体化水平越低则预测越高水平的同一性获得;无论开放性高低,高水平的积极分离-个体化均预测更高的同一性延缓,且开放性越低,积极分离-个体化对同一性延缓状态的影响越强;当开放性和谨慎性水平较低时,高的积极分离-个体化预测更高水平的同一性早闭。结论:人格在分离-个体化与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关系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作者单位】: 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状态 分离-个体化 大五人格 调节作用
【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09BJYJ03) 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J10WH11) 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9200) 济南大学博士基金(B0813)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大学生处于青少年晚期,面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心理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的形成状况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人格完善与社会适应,并对其以后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影响因素与内部机制一直都是研究者探索的重要课题。在Erikson[1]自我同一性理论的
【共引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树青;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叶景山;;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10期
2 郭金山,车文博;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02期
3 王树青;张文新;张玲玲;;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同一性风格、亲子沟通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树青;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涌,黄希庭;自我同一性状态对时间透视体验的结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1998年03期
2 亓玉芬;张凯;彭翔吉;;优秀运动员自我同一性的特征研究[J];运动;2011年06期
3 董刚;;国内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述评[J];人民论坛;2010年14期
4 凌辉;张建人;黄续;熊恋;;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5期
5 马向真;;自我同一性与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发展[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祁雅琼;;透过自我同一性理论看“80后”的迷茫[J];青年探索;2008年05期
7 安秋玲;;自我同一性发展理论的不同取向及其演变关系[J];心理科学;2009年06期
8 王婧;;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关系的研究[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9 张建人;杨喜英;熊恋;凌辉;;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5期
10 凌辉;朱溆湘;李新利;张建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晓蕾;自我同一性状态和自我呈现技巧与大学生社交网站受欢迎程度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张立新;大学生亲子依恋、分离—个体化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吴晓晴;人类心理的诞生[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645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064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