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教育传统对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试论中国教育传统对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影响
【摘要】:中国教育传统具有两重性,既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创新资源,又存在着阻碍创新的惰性力量和消极因素。本文从经学传统的弥散、传统思维方式的缺陷、社会本位的强旺等层面系统分析教育传统对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影响,以期对创造教育的深入开展有所助益。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教育传统 创造教育 创造性人才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环境的现代发展与创造性人才成长研究”(08JC8800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521
【正文快照】: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2009年10月31日,一代大师钱学森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教育部新任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其实,20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楚廷;教育中,什么在妨碍创造[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2 田友谊;;基础与创新的断裂——关于我国大陆“零诺贝尔奖”现象的反思[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年02期
3 万力维;教育中,究竟是什么在妨碍创造[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4 田友谊;;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Z3期
5 田友谊;涂艳国;;教育中的宽容与创造——兼论创造性人才成长环境的培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20期
6 田友谊;;创造教育应树立什么样的创造观[J];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18期
7 刘晓东;儿童教育中的南辕北辙——兼评幼儿读经现象[J];学前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莉莉;王传明;;庄严的礼乐 卑微的塾师——试析蒲松龄《闹馆》对礼乐文化的反讽[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 杨桂蓉;;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之我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2期
4 杨尚鸿;唐晓红;;中国古代媒介——汉字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5 李晓琴;;对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下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S1期
6 王平;;羌族文化与羌族性格的双重展示——《羌族释比文化研究》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7 王利涛;;软力量概念再辨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8 赵炎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基本特征透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9 陈希红;;简评骆自强主编之《传统文化导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10 姜述君;朱丹;戴凌燕;姜丹;;合作学习方式对植物学学习绩效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玲;;传统人格教育思想的现代性转换[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一)[C];2007年
2 高尚荣;;民族文化视域中的科技伦理[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苏黎;陈凡;;中国传统农学思想之自然观[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郭剑波;尤云弟;许敏;;浅论留日学生与浙江近代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5 黄孙庆;唐德海;;改革开放之德育研究三十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6 路由喻放;;Flash网络广告中的设计心理学[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杨秀清;;浅谈有效教学的心理能力[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8 邓城锋;;香港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化学习分析[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姚保军;;探究自学辅导法培养中学生的自学能力[A];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李劲松;李林杰;邓丽花;曾北危;;基于内需主导型循环经济模式的环境经济政策伦理审度——以长株潭“3+5”城市群生态补偿机制为中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唐旭天;集团公司跨文化管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詹越;知识型员工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小芳;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变迁中的制度低效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苏u&;从历史发展看中日围棋文化比较[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李明;3~5岁幼儿创造性人格类型倾向的特征及与多元智能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吕云涛;学校教育中不当惩罚问题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许锦绒;辽宁省县级职教中心专任教师校本培训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夏英玲;思想政治教育对和谐社区建设的作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闫娜娜;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潘琳;高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心理误区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瞿葆奎,熊川武;论解读教育——兼论导致我国大陆“零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不在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2 袁祖望;“零诺贝尔奖现象”与中国教育——与瞿葆奎先生、熊川武先生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1期
3 武欣,张厚粲;创造力研究的新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4 杨莉君;中国传统文化对创造教育的负面影响[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5 石中英;;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哲学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李传印;尊崇传统的社会心理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7 冷余生;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8 张楚廷;教育中,什么在妨碍创造[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9 李镇西;;自由·平等·宽容·创造——我的“语文民主教育”观[J];湖南教育;2006年14期
10 刘慧;创新与宽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少华;创造教育的本质特征初探[J];江西教育科研;1996年01期
2 卢明德;知识经济与创造教育[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3 顾颖;强化创造教育思想 培养跨世纪人才——创造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经济师;1999年05期
4 彭时代;知识经济与创造教育[J];求索;1999年03期
5 范法明;创造教育——迎接知识经济时代[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6 孙义君;关于中小学开展创造教育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7 杨光,马丹,熊健民;创造教育与教师队伍建设[J];交通高教研究;2000年02期
8 方艳;创造教育的原则和方法[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9 修香斌;论新时期高校的创造教育[J];大连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10 丁劲松;在教学中贯彻创造教育的思想[J];技术物理教学;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小英;;治愈现代创造教育之病需中国传统教育之药[A];孔学研究(第十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一次暨海峡两岸第七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军瑾;;让创造成为一种理想——和田路小学创造教育之探索[A];探索科技创新人才成才之路[C];2010年
3 项政;项敏;;创造教育与环境道德教育结合的认识与实践[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4 杨进发;;陶行知先生与创造教育[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会刊[C];1987年
5 靳志宏;;理解 信任 支持——与家长携手共同创造教育新氛围[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6 顾明远;;继承·发现·选择·创造——《中国教育的传统与变革丛书》总序[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车丽萍;;创造教育的课程设计模式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8 刘剑伟;;创造教育是制图课开展素质教育的核心[A];面向21世纪的图学教育——第十二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三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9 李青山;谢亚杰;邢文兰;;高等学校创造教育与创造学研究进展[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10 李嘉曾;;创造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鹏;刘道玉和他的创造教育[N];光明日报;2009年
2 刘玮邋赵凤华;全国专家齐聚北京热议创造教育论题[N];科技日报;2008年
3 通讯员 舒琼 田喜书 涂玉文;武穴市创造教育之花越开越艳[N];黄冈日报;2010年
4 王灿明 南通大学创造教育研究所;观念革新“给力”创造教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记者 黄征 通讯员 高毫林;创新不等于创造[N];长江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顾一琼;创造教育“润物细无声”[N];文汇报;2009年
7 中国创造学会会长、上海市创造工程研究所所长 袁张度;我国的创造教育[N];光明日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左丹 姚学文 通讯员 陈玉英;创造教育,激发孩子们的潜能[N];湖南日报;2010年
9 张盟;罗成昌——中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N];科技日报;2011年
10 潘俐;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差异[N];中国妇女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周小李;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教育传统及其超越[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周敏;语文课程“动姿化”知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文霞;个性教育论[D];南京师范大学;1997年
5 史成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早期路向[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及其理论构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徐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姗姗;他者教育理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宇;创造教育应有的哲学理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2 薄建国;论大学创造教育的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3 陈庆;创造教育的评价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孙瑶君;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展创造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兰州大学;2010年
5 漆玲玲;论多元智力理论与创造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许国辉;创造技法的研究与应用[D];兰州大学;2009年
7 丁红娟;创造教育与创造性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陈昌铎;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高磊;论中学语文创造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许映建;中小学生创造素质及其教育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004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100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