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青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教育获得
本文关键词:城市青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教育获得
更多相关文章: 独生子女 非独生子女 性别 兄弟姐妹数量 教育获得
【摘要】:已有的研究已经关注了兄弟姐妹数量与教育获得之间的负向关系,但是由于其理论缺乏中国背景而对性别和独生子女缺乏足够的把握。研究将教育获得视为中国家庭中资源转移过程中的一种伴随转移,并且通过2007年全国12个城市青年发展状况问卷调查资料指出,家庭规模对孩子的教育获得存在负向影响,因此,独生子女的教育获得普遍高于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家庭中,家庭规模的影响存在,但是主要影响女孩;就独生子女家庭而言,由于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并不存在继承人选择的问题,其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
【基金】:“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问题”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独生子女是伴随着国家人口控制计划而产生到目前为止仍然不断增长的政策性人口群体,这是一个注定要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中国社会的特殊群体。计划生育政策到今天已经有三十个年头了,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长大成人,他们已经进入到以“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J];江海学刊;2002年05期
2 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规模、差异与评价[J];理论月刊;2006年04期
3 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立平;;19世纪收继问题研究——以安徽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2 林婷;权威与秩序——对于中间组织缺失与整合之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马戎;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李志;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5 龚文娟;教育期望、教育行为与独生子女成长——对重庆市沙坪坝区独生子女家长的调查[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伍妞;张小山;;当代大学生现实压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武汉地区3所高校为例[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11期
7 欧阳晓明;中国独生子女特异性问题探索[J];常熟高专学报;2001年03期
8 陈彬;;关于理性选择理论的思考[J];东南学术;2006年01期
9 李冬莉;儒家文化和性别偏好:一个分析框架[J];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04期
10 王丽萍;论家庭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以父母照顾权为中心[J];法商研究;2005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禹卫华;中国大众媒介信息流程中的第三人效果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张军;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当代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易剑东;社会资本与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4 蓝宇蕴;都市里的村庄[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邹s,
本文编号:11426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142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