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教师流动:问题与破解——基于安徽省城乡教师流动意愿的调查分析

发布时间:2017-11-20 18:21

  本文关键词:教师流动:问题与破解——基于安徽省城乡教师流动意愿的调查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教师流动 均衡发展 定期流动制


【摘要】:研究表明,不同地域群体、年龄群体、性别群体、职称群体的教师对于推行"定期流动制"表现出不同的意愿与态度。变"单一获利"为"多方共赢",变城乡倒挂的教师编制标准为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倾斜的编制标准,变单一的流动推进为多维度的师资队伍建设,变外力型刚性流动为具有实效的可持续的内力型流动是目前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的主要实践对策。
【作者单位】: 淮南师范学院科研处;淮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北京师范大学;
【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AHSK07-08D146)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2009sk320)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51
【正文快照】: 在国家政策的宏观指导下,各地方政府对教师流动政策进行了实践探索。教师流动从地区的主观愿望到政府的刚性规定,由理念层面上升到政策层面,又由政策层面上升到法制层面。这些重大变化,引起社会各界热议,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有人认为,教师“定期流动制”的制度善意是显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宗发;从电力企业职工素质状况看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2 强昌文;弱势群体权益法律保护意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李静;;陪审制度的文化解读——兼论我国新陪审制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周开宁;;契约精神与和谐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陈治国;论罗尔斯正义观的三个理论向度及其表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6 苏国红,杨善祥;高校教师创造力保持与激励机制初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王文科;经济全球化、全球问题与全球伦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奚玮,何艳芳;“治愈”抑或“缓解”:死刑复核程序改革论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王大鹏;罗尔斯“正义国家”理论初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10 方承武,徐虹;管理理论的演进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邱本;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余涌;道德权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吴瀚飞;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李茹;政府干预市场的伦理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陈海光;中国法官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7 杨东奇;企业产品创新力形成要素系统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1年

8 尹丽;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9 蔡永莲;高等教育非公共消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朱家存;走向均衡[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鹏;论社会正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张蓉;广东粤财信托投资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3 徐进;《案例》:SFH公司如何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激励机制变革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4 李志平;《案例》:YD公司——制度创新引导员工培训走出困境[D];暨南大学;2000年

5 姜志刚;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绩效考评与激励机制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0年

6 赵亮;企业离职现象研究——IPSH激励机制探讨[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7 于珍;中基纺织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8 付阳;司法公正与舆论监督[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9 苏丽;成都市武侯区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0年

10 韩春利;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现状分析及运作模式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毕正宇;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薛国凤;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对解决我国偏贫地区义务教育师资问题的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志坚;;教师流动:需要制度创新[J];学校管理;2011年03期

2 程英芬;;引、育、流、评并举——师资队伍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08期

3 高洪水;高淑桃;戴丙楼;;整体性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均衡发展的几点思考[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任樝;;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思考[J];北京教育(普教);2010年07期

5 黄伯龙;;浅谈区域内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推进[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09期

6 程英芬;;县域教师流动现状、问题及对策——以A县为例[J];成功(教育);2011年09期

7 刘光余;;论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取向、范式与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25期

8 段会冬;;城乡教师流动热冷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1年08期

9 张英;崔建伟;;沧州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10 李英;李化树;王卫霞;;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浅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利秀;王守玉;;创新办学机制 促进均衡发展[A];中国民办教育大典[C];2010年

2 崔慧广;;区域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测量方法的构建[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吴宏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与政府效能改进——基于湖北省的数据分析[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张德祥;;关于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的思考[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翟静丽;;城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政府行为失当的思考[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张小宏;;以多元教育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A];教育管理实践策略研究[C];2009年

7 巴东神农溪高中教育科研课题组;;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调查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8 张彤华;;教育公平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9 杨玉红;;关于应对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非均衡配置的策略——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刘彦伯;;动态均衡: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的可持续配置[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婀娜 马艳光 崇轶 (本报记者 赵婀娜);让教师流动起来[N];人民日报;2010年

2 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教育局 王少华;教师流动既要积极更要稳妥[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郭文婧;教师流动不能简单化[N];中国文化报;2010年

4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潘少波;正确看待教师流动[N];江苏教育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冯永亮;李和平委员:建立区域教师流动制度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N];中国教师报;2010年

6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 李伟涛;流动机制设计要真正实现“增值”[N];中国教育报;2010年

7 记者 朱卫民 通讯员 丁意辉;黄冈城区部分学校将实行教师流动制度[N];黄冈日报;2009年

8 李帆;从“基于供给”走向“基于需求”的均衡发展[N];天津教育报;2010年

9 民进长春市委员会;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N];长春日报;2008年

10 李维东;教师流动必有原因[N];中国教育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令平;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于发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宗希云;黑龙江省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策略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4 李秉中;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闫引堂;国家与教师身份[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祝志芬;中国义务教育福利制度的发展及其完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茂聪;论教育公共性及其保障[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吴亮奎;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庞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瑞典基础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熊才平;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理论与实施框架[D];华中科技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军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分析[D];厦门大学;2006年

2 冯佳娟;哈尔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王娜;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财政供给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4 盖玉欣;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崔红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崔慧广;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财政体制创新[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力;义务教育阶段山西农村教师流动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8 张志忠;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义务教育公平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9 郑海波;宜宾市翠屏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10 刘向锋;我国农村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080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2080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c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