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中学生的灾难暴露、家庭复原力和创伤后成长的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震后中学生的灾难暴露、家庭复原力和创伤后成长的关系研究 出处:《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震后中学生 灾难暴露 家庭复原力 创伤后成长
【摘要】:家庭复原力是指家庭本身所具有的或学习而来的特质,是作为一个功能单位的家庭,面对或逆境应对和适应的过程,它是由能增进家庭应对和适应压力和逆境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因子构成。震后中学生在经历地震后表现出积极成长和改变,家庭复原力对其有预测作用。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茂县、广元元坝、资阳安岳三地5所中学1049名初中生,探讨地震后中学生的灾难暴露、家庭复原力和创伤后成长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 (1)地震发生当时中学的主观害怕程度较高;震后中学生的家庭都拥有一定的家庭复原力,在困境解读、正向前瞻、问题解决、亲密和谐、秩序井然、合作协调表现较好;地震后中学生表现出创伤后成长。 (2)在正向前瞻、社会支持、情感分享、家庭信念上,不同的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在社会支持、情感分享上的得分高于女生,女生在正向前瞻、家庭信念上的得分高于男生。 (3)在生活卓越上,不同居住地的中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居住在城镇的中学生高于居住在农村的中学生。 (4)初中与高中之间的年级差异较大,在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灾难暴露、困境解读、生活卓越、新的生活可能性上,差异较为显著;其中,初一、初二年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灾难暴露均少于高一、高二年级;在生活卓越、新的生活可能性上,初一、初二年级均高于高二、高三年级。 (5)在亲密和谐、社会支持、情感分享、清晰交流、合作协调、家庭力量、家庭复原力、与他人关系、新的生活可能性、创伤后成长上,来自极重灾区、重灾区的中学生均高于来自一般灾区的中学生。 (6)灾难暴露、家庭复原力、创伤后成长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在三者的作用机制中,灾难暴露作为前置变量,创伤后成长作为结果变量,家庭复原力起着部分中介效应。 (7)家庭复原力的四个一阶因子:问题解决、秩序井然、正向前瞻、社会支持,家庭复原力二阶因子:家庭信念、家庭力量,均对创伤后成长有显著预测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4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冰茹;;中学生上网成瘾原因探析[J];群文天地;2011年16期
2 王海;罗金龙;;中学生使用手机利弊谈[J];文学教育(下);2011年06期
3 李阳飘;;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21期
4 ;“发现身边的历史”首届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J];看历史;2011年08期
5 任曙林;路斐斐;;八十年代中学生[J];三月风;2011年08期
6 李熠;;张华傲,闯进世界中学生峰会的中国小女生[J];黄金时代(学生族);2007年10期
7 郑林颖;;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音乐兴趣[J];大舞台;2011年06期
8 李丽耘;;当代中学生欠缺什么?[J];大众心理学;2006年11期
9 成茂芳;;中学生明星崇拜之谜[J];大众心理学;2007年10期
10 许海妹;吴佩贤;;全国十佳中学生汤俊良[J];黄金时代(学生族);2005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翟一飞;;中学生体育锻炼自我妨碍行为的调查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程军;;宣泄与健康——浅谈班主任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引导作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3 程军;;宣泄与健康——浅谈班主任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引导作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4 孟四清;;中学生问题行为量表的理论构建与编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5 汪之顼;杨振宇;荫士安;;不同性别中学生青春期前后学习成绩变化的分析研究[A];中国营养学会第五届妇幼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6 黄盈;马丽莉;梁宝勇;;对中学生生活应激和困扰症状的调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龚翠萍;张捷;;包头市宏志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照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徐方忠;冯年琴;;听力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陈先献;钱跃升;武轶农;苏军英;刘海燕;;中学生尝试吸烟者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摘要)[A];第12届全国吸烟与健康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李国瑞;;上海市中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的研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芬;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N];北京科技报;2005年
2 石剑峰 编译;九成英国人赞成中学生“增负”[N];东方早报;2005年
3 杨承东;对中学生早恋原因的试析及教育[N];贵州民族报;2005年
4 叶炳昌;中学生留学热:外面的世界真精彩?[N];中国社会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殷洪军 许秀丽;中学生值勤队该撤了[N];威海日报;2005年
6 宋树涛;中学生救火受伤引发争议[N];西部法制报;2005年
7 叶炳昌;中学生留学未必都成才[N];新华日报;2005年
8 王飞 黄少玲;中学生结伴出行渐成时尚[N];张家界日报;2005年
9 记者 刘颖;市“十佳中学生”终评结果揭晓[N];天津日报;2008年
10 记者 孙刚邋通讯员 王文昌 崔勇锐;国际中学生科学大会在津举行[N];天津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洋;中学生担忧的一般倾向性和内容特殊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肖汉仕;中学生非理性信念量表编制及非理性信念干预[D];中南大学;2007年
3 郑淮;场域视野下的学生社会性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赵瑞情;中学生社团生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亓圣华;中学生羞耻感与身体锻炼之间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月娟;中学生学习能力倾向测验的初步编制[D];中南大学;2002年
7 杨小洋;中学生个人认识论的特点及与自我提问、创造性思维的关系[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倩;学校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杨彦平;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翟一飞;中学生锻炼自我妨碍行为及其相关心理因素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喻玉兰;地震灾区中学生灾难暴露程度、心理复原力与创伤心理的关系[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2 蒋林洁;震后中学生的灾难暴露、家庭复原力和创伤后成长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3 邱锐;中学生出路与国民政府教育改革(1930—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魏彬;中学生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引导[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郭新平;中学生数学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策略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龄;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惠进志;当代中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鹏;中学生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特点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璇;培养中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伟锋;河南某县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292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329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