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自我身份与文化:中国高校中“国际化”教学实践的人类学思考

发布时间:2017-12-28 22:09

  本文关键词:自我身份与文化:中国高校中“国际化”教学实践的人类学思考 出处:《复旦教育论坛》2011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国际化教学 多元文化主义 身份认知 教育人类学 国际学生


【摘要】:"国际化"教学是目前中国高校中正在兴起的一大趋势。它不仅是跨国教育产业发展的结果,也是多元文化交流的表现。然而,在国际化教学实践中,却经常出现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不断两元化的问题。这不仅有悖"文化交流"的初衷,更阻碍了高校教育"国际化"的文化进程。本文通过四个教学案例,从三个方面对"国际化"教学进行讨论:首先,可以把中国教育界的"国际化"放置于"多元文化主义"的框架内研究,从而和欧美教育界相关问题接轨,以利于今后进一步深入交流;其次,课堂实践中的中国/外国学生身份认知反映了对自我、文化和代表的核心概念的认知问题,因此在身份认知的框架下讨论就能更好地阐释相关实践问题;最后,当代人类学方法论不仅提供了本文的田野研究方法,而且指导笔者进行国际化课堂的实践。本文意欲提倡在"跨国多元文化主义"框架内对"国际学生"身份的同一认知,以改变目前中国/外国两元身份认知的现状及其带来的不利影响。
[Abstract]:"International" teaching is a major trend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not only th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national educational industry, but also the expression of the multicultural exchange. However, in the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teaching, it is often the problem that Chinese students and foreign students are constantly dualistic. This is not only contrary to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cultural exchange", but also hinders the cultural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college education. This article through four teaching case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teaching is discussed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 to China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placed in "multiculturalism"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research, and thus integrate European and American educational circles related issues, to further in-depth exchanges; secondly, classroom practice the Chinese / foreign student identity reflects the cognitive problems the core concepts of self, culture and representative, so the discussion can better explain the relevant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framework of identity; finally, contemporary anthropological methodology not only provides field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paper, and guide the international practice class. This paper intends to advocate the same cogni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 identity in the framework of "transnational multiculturalism", so as to change the current status of China and foreign dual identity cognition and its adverse effects.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分类号】:G40-052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因工作关系笔者需与各国留学生频繁接触,深感复旦大学的“国际化”交流和教学日渐繁荣与发展。一位中东学生讲述了他在中国上课的感受:“老师,我喜欢被称为‘国际学生’(international students),但很多老师称我们为‘外国学生’(foreign students)。”而另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占华;;理性思维治校 培养大气人才——访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校长李迅[J];考试(高考文科版);2010年02期

2 袁殷;张鹤;;留学美国从这里开始[J];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01期

3 ;国际学生选择什么样的美国大学就读[J];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01期

4 任占华;;理性思维治校 培养大气人才——访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校长李迅[J];考试(高考理科版);2010年02期

5 郭岚;;滕星、张俊豪主编的《教育的人类学视野:中国民族教育田野个案研究》出版[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郭岚;;滕星的《教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本土经验与学科建构》出版[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谢明辉;;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的公民教育观[J];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06期

8 郭岚;;钱民辉的《多元文化与现代性教育之关系研究——教育人类学的视野与田野工作》出版[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孙晓蕾;;人类学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分析[J];学理论;2010年09期

10 吴晓蓉;;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述评[J];民族研究;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圣炳;;国际高等教育服务的利益相关者模型[A];Proceedings of 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Volume 5)[C];2010年

2 马艳云;;澳大利亚教育质量监测述评[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年

3 毛家武;;多元文化主义视野下的普利策新闻奖特稿[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马艳云;;澳大利亚教育质量监测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5 汪新建;刘蓓;;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朝鲜族多重认同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郝时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族关系[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7 严志兰;;加速还是缓解社会学危机:后现代主义社会理论与社会学理论转型[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郑伯埙;;全球视野中的家长式领导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郑子文;;四足鸭?——跨文化交流视野中的纽约中国餐馆文化(英文)[A];都市文化与都市生活——上海、纽约都市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郑伯埙;;华人文化与组织研究:何去何从?[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杨政;俄中学教学质量令人担忧[N];光明日报;2011年

2 记者 王婷;青春答卷 巧笑倩兮[N];浙江日报;2011年

3 ;政策利好 成本趋低[N];浙江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陆一波;我们的教育还缺啥?[N];解放日报;2011年

5 高玉葆 天津师范大学校长 本报记者 陈杰 整理;教育是通往世界的桥梁[N];人民日报;2011年

6 孙英 王玮;留学荷兰:学会接受心直口快的交流方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7 本报记者 李治国;上海着力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N];经济日报;2011年

8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导、耶鲁大学访问学者 罗培新;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N];法制日报;2010年

9 陈明德 本报记者 周波;“国际学生”找到“中国部下”[N];成都日报;2010年

10 ;留学产业产值超160亿 澳政府绝不会轻言放弃[N];广州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萍;教育现象学方法及其应用[D];河南大学;2010年

2 黄华;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方守江;中国学生国际流动:驱动力及风险防范[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乔馨;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岩洞嘎老文化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李红婷;无根的社区 悬置的学校[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王洪玉;甘南藏汉双语教育历史与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赵国宏;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毛家武;媒介生态视野下的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9 靳淑梅;教育公平视角下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波;美国艺术教育思想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剑利;《喜福会》中的多元文化主义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吴鹏宇;高校校园传媒的教育价值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李甜;美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及启示[D];西南大学;2010年

4 白芳丽;以库恩“范式”理论反思我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D];西南大学;2010年

5 陈小娇;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评析[D];山东大学;2010年

6 许峗;荷兰移民融合政策变迁[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玉芳;京族文化与学校教育的田野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鑫;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9 陈筱Y,

本文编号:13476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3476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9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