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逻辑的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建构
本文关键词: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逻辑的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建构 出处:《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计算机网络技术 问题逻辑 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 适时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
【摘要】: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逻辑的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的建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课外基于网络平台的教与学任务的设计、课内基于问题逻辑的教与学方法的设计和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总结与学习任务的设计。它的价值在于找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指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媒体建设的方向,把握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客观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based on question logic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mainly includes three aspects: the design of extracurricular teaching and learning tasks based on network platform. The desig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 based on question logic and the design of teaching summary and learning task based on network platform in class. Its value lies in finding a breakthrough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t improves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the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of media construction i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grasps the objective law of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and contribut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wareness of problems. Creative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ability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targeted and effective.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基金】:2011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市级项目“网络支持下的师生互动型教学系统建模”(批准号:B11027) 2011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师生互动若干方法及理论思考”(编号:2011-D-032)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逻辑的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以下简称“创新教学模式”)的建构,是在总结适时教学(Just-in-Time Teaching,缩写为“JiTT”)和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模式(the Logic of Question-Based Teaching)经验的基础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针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日强,张冬明;转变教育思想与深化教学改革[J];抚州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2 佘立中;赵建华;;及时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探索;2006年02期
3 王天恩;;六个“为什么”与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方法改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05期
4 刘粤湘;夏玉秀;杨德凤;;及时教学法:一种现代教学方式及高校教学改革示范[J];中国地质教育;2006年03期
5 马萌;何克抗;;JiTT——Blending Learning理念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年21期
6 刘青;李红梅;;“及时教学法”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年12期
7 田莉;及时教学的特点及对我国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8 何克抗;刘春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六——“适时教学(JiTT)”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8年12期
9 钟洪蕊;魏先兰;;批判与探索:理查德·克拉克教育技术学术思想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06期
10 李梁;;教育技术视阈中问题逻辑的教学模式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亚娟;尚亚丽;杜丹冰;;《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李梁;;问题逻辑:一种蕴涵思维训练和问题解决的逻辑工具——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J];重庆与世界;2011年03期
3 汤永强;;信息化教学在眼科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0年21期
4 林志贵;袁臣虎;李现国;;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路[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年02期
5 刘青;曲艳华;;基于JiTT和CSCW的继电保护实践教学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年04期
6 邓志军,于睿;试论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李羽飞;;论《商务谈判》课任教师的教学能力修养[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黄乡生;;谈《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建设[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邱仁富;李梁;;“问题解析式”:一种解答不良结构问题的教学模式?——基于上海大学“六个为什么”试点总结的一点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年06期
10 陈晓琴;;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构思[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谭淑梅;;浅议及时教学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2 张云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思考[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欢;“六个为什么”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2 李晓强;工程教育再造的机理与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王永锋;从“建构性学习”到“学生有效参与”[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巧丽;大学计算机课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整合的模式[D];河北大学;2010年
2 徐梦雅;普通高校学习支持服务的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郭官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价值取向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4 吴玉学;JiTT模式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5 魏丽丽;JITT教学模式及其网络支持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宋绯;试论多视角下的中学语文课文概括[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虹;研究性课堂教学及其心理效应[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闫志明;;学习与媒体关系大辩论:不同范式下的对话[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3 佘立中;赵建华;;及时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探索;2006年02期
4 马文;;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召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研讨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02期
5 段祥富;“问题”定义的逻辑探讨[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3期
6 文辅相;面向21世纪大学教育思想的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03期
7 喻岳青;我们需要转变哪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J];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05期
8 秦豪;;新时期问题逻辑研究述评[J];江苏社联通讯;1990年01期
9 虞哲;多媒体环境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J];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10期
10 刘粤湘;夏玉秀;杨德凤;;及时教学法:一种现代教学方式及高校教学改革示范[J];中国地质教育;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夏学惠;连卫;;华北地台北缘多金属硫铁矿地质及其成矿远景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矿产地质勘查专业委员会第四届第一次学术研讨会矿产地质勘查论文集[C];2003年
2 曾勇;吴财芳;;加强我国东部地区深部煤炭资源的勘查与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矿产地质勘查专业委员会第四届第一次学术研讨会矿产地质勘查论文集[C];2003年
3 于宝山;田永庆;马永明;王红军;赵虹;于靓;;辽宁省矿产资源遥感综合调查、找矿预测及地质灾害评价[A];中国地质学会矿产地质勘查专业委员会第四届第一次学术研讨会矿产地质勘查论文集[C];2003年
4 李惠;张文华;王支农;张国义;陈军胜;高延龙;贺永利;赵宗勤;;小秦岭石英脉型金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A];中国地质学会矿产地质勘查专业委员会第四届第一次学术研讨会矿产地质勘查论文集[C];2003年
5 王文龙;肖力;杨秀华;陈瑞林;;电提取离子法工作中的质量检查问题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矿产地质勘查专业委员会第四届第一次学术研讨会矿产地质勘查论文集[C];2003年
6 叶会寿;岳铮生;庞振山;何春芬;;河南小秦岭金矿田中深部金矿资源前景及勘查建议[A];中国地质学会矿产地质勘查专业委员会第四届第一次学术研讨会矿产地质勘查论文集[C];2003年
7 严铁雄;;关于改革普查用一般工业指标的建议[A];中国地质学会矿产地质勘查专业委员会第四届第一次学术研讨会矿产地质勘查论文集[C];2003年
8 胡魁;;论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勘查阶段的关系[A];中国地质学会矿产地质勘查专业委员会第四届第一次学术研讨会矿产地质勘查论文集[C];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敏;;高职思政理论课视频教学的作用[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2 陈勇;;基于现代化教育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10期
3 刘磊;城乡教育公平化与计算机网络技术[J];教育信息化;2005年08期
4 阮书云;;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素[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年08期
5 王焕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30期
6 陆晓莉;;潜在学习能力开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价值[J];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23期
7 林培英;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地理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7年05期
8 陈文林;;儿童们为何喜爱计算机网络[J];世界博览;1994年01期
9 谭杰;;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协作知识建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10 刘红星;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下的远程教育[J];继续教育;199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晓晓;林晓晖;蒋昀靓;;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机能实验中的应用[A];第九届广西生理科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赵文明;;网络时代与教师角色转变[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3 戴晖;;网络环境——自主探究的全新空间[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纯红;孙静;雷锋;;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设计[A];2009国际信息技术与应用论坛论文集(下)[C];2009年
5 崔文闰;;网络环境下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评价[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浦陈霞;;“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教学的实践与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7 严少青;;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的思考[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8 何敏霞;;基于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探索[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9 朱蕙;;网络环境下艺术史教学改革研究[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年
10 赵国红;;对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景晖;教师:如何应对网络环境下的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都日娜;网络环境下的“链式”教学法[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年
3 陈丽;网络环境下的教学[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1年
4 吴万波;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山东邹平第一中学 郭凤广;网络环境下的教师角色新论[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6 王喜艳 高鹏;走出网络环境下教师备课“不作为”的误区[N];江苏教育报;2009年
7 陈乃军(作者单位:苍南县教育局);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刍议[N];温州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钟伟;大投入要有大产出 高投资要有高效益[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余冠仕;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时代的亲密接触[N];中国教育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赵小雅;重点投入重在应用[N];中国教育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萍;网络环境下的领域知识挖掘[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谢幼如;网络课堂协作知识建构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水莉;计算机网络在素质教育中应用与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2 赵敬华;网络环境下教师行为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清秀;研究性学习电子学档的设计与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付春艳;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5 周效章;网络环境下“意义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庄科君;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行为的监控[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徐芳;网络环境下异步交互教学策略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8 郑克度;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实践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9 秦莹;网络环境下农村区域联片教研的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韩春燕;基于网络环境下高校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613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361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