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国家与教育的道德角色——赫斯利普伦理学视域中的教育与国家关系理论
本文关键词:民主国家与教育的道德角色——赫斯利普伦理学视域中的教育与国家关系理论 出处:《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教育与民主、教育与国家是各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本源性论题。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赫斯利普在研究教育民主、民主国家中的教育角色等领域颇有建树。基于新理性主义伦理学的自由主义国家观,赫斯利普主张民主国家中教育道德角色的普遍模式涉及教育作为民主国家的社会机构的角色以及教育在民主国家中的道德责任,且两者具有一致性。民主国家中教育道德角色的扮演可以通过课程目标、内容和组织形式等得以体现。赫斯利普的教育在民主国家中的道德角色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为我们思考当下的教育与民主、教育与国家发展等深层次问题提供了新视角和新路径。
[Abstract]:Education and democracy, education and national origin is the proposition that various countries face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philosopher Heslep in the study of educational democracy, democracy education's role in the field of successes. New Rationalism ethics liberal country view based on the common mode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role of Heslep advocated democratic countries involved education as a social institution of the democratic state and the role of moral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in democratic countries, and both are consistent. The education plays a moral role in the democratic state through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content and organization form to be reflected. The role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theory of Heslep in a democratic country has some limitations. But for us to think about the current education and democracy, the deep-seated problems of education and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and a new path.
【作者单位】: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分类号】:G40-05
【正文快照】: 教育与国家的关系是世界现代化进程开启以来民族国家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本源性问题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都将教育置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纷纷进行教育改革。与此同时,教育发展不断遭到社会各界的批评。由此引发了学界对教育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甘绍平;;应用伦理学的论证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海风;郭林将;;司法裁判中的功利主义论证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年01期
2 陆礼;;交通伦理学: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J];道德与文明;2007年06期
3 陆树程;;论敬畏生命与生命伦理共同体[J];道德与文明;2009年01期
4 王亚明;;刑事法治与伦理关系论纲[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王亚明;;刑事法治与伦理关系论纲[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6 孙晋琪;;刑事法视角下的法治与伦理关系的思考[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7 何海翔;;高校BBS的引导原则及其途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04期
8 韩东屏;;永生不死:可能当求[J];江汉论坛;2006年10期
9 赵敏;;近30年来我国师德建设伦理学思想的冲突与交融[J];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10 沈海风;郭林将;;“解释问题”解决模式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沈海风;;司法裁判价值合理性及其实现方式[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吕欣;环境刑法的反思与重构[D];山东大学;2008年
2 赵敏;我国现代大学教师管理制度伦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何放勋;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尹建新;儿童国际收养伦理关怀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继创;整体主义环境伦理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慧;论克隆人技术与人性尊严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1年
2 王燕;当代中国大众媒体语言伦理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3 仇珊华;公民公共责任的伦理之维[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朱晨静;基因伦理研究问题及其对策[D];苏州大学;2009年
5 张晓渝;论宽恕[D];西南大学;2012年
6 王宽;论作为权利价值的人性尊严[D];山东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书珍;;教育与道德的关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04期
2 吴小丽,薛臻;论行政民主的道德原则[J];学术论坛;2001年01期
3 李崇爱;中小学教育中非民主性问题初探[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4 易林;王蕾;;西方公民身份研究中的文化转向:面向未来的文化公民身份[J];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5 陈胜祥,何日华;论社会民主与教育平等[J];南昌高专学报;2003年04期
6 张爱丽;;班主任工作感悟[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13期
7 帅培天;哲学与美国教育[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8 张荣伟;民主视野中的教育——追问教育民主化的核心理念[J];集美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9 陈明;;学习架构新的师生关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01期
10 胡基宽;;领导工作不能搞压服[J];人民教育;196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惠仙;;把握四个重点环节 做好班主任工作[A];科学发展与农村教育——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吴惠书;薛荣华;;缩小“数字鸿沟”与信息化建设[A];“数字鸿沟”与信息扶贫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3年
3 林中梅;;论艺术体操的美育作用[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4 陈永红;段静;;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5 许庆勤;;弘扬企业安全文化 实施安全素质教育[A];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4年
6 徐吉云;;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A];农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陈冬丽;;论未成年公民的自我保护教育[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任宏;;浅谈地理信息科学的全民化教育[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薛莲;;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冯垛生;;国外高校电力电子技术教育的现状和改革趋势[A];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史先振;美拟部署太空拦截导弹,美其名曰“试验床”[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2 记者 马剑;吴邦国同瑞士联邦议会国民院议长和联邦院议长举行会谈[N];人民日报;2010年
3 记者 王鹏;徐敦信纵论“东亚新形势”[N];扬州日报;2010年
4 李诗佳;吴官正会见泰国客人[N];人民日报;2007年
5 王云;国际油价节节攀升[N];经济参考报;2007年
6 记者 孙广勇;泰国总理阿披实会见陈至立[N];人民日报;2011年
7 本报驻越南记者 刘刚;越南外交越来越活跃[N];人民日报;2011年
8 记者 常爱玲;吴邦国会见美国客人[N];人民日报;2006年
9 记者 钱其鲁;任亚平会见苏丹客人[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10 记者杨国强;江泽民会见印度总理瓦杰帕伊[N];人民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祥田;经验、民主与生活[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2 么加利;走向复杂:教育视角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王胜利;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4 何小忠;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教育[D];苏州大学;2005年
5 赵国伟;走向宪政[D];吉林大学;2005年
6 李伯超;宪政危机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蔡苔芬;教育与温馨家庭的营造[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永乐;构建超越种族与区域的政治共同体[D];复旦大学;2007年
9 郜工农;新世纪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推进条件及制度建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赵会可;共和国教育财政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轶玲;友爱:来自德性的声音[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冯静;网络教学中教师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周连;关于鄂西农村“留守学生”教育与管理的调查与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旭;南非《2005课程》改革策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奇勇;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沈红宇;论世界观的形成及其教育[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
7 罗忠明;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若干专题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邝红军;教育辩证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佘亚荣;高中语文书册教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方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仝太景;中国转型期社会分层与教育的互动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本文编号:13812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381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