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教育救国”与“实业救国”的互动
本文关键词:近代中国“教育救国”与“实业救国”的互动 出处:《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近代中国 教育救国 实业救国 演变 孕育 互动
【摘要】:"教育救国"者认为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措施,是挽回利权的关键,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因此是挽救民族危亡的主要手段;"实业救国"者以为,实业是国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夺回利权的关键,是提高综合国力的根本,从而也是拯救中国的不二方式。"教育救国"者以无论何项事业都需要科学、都需要教育为立足点,考虑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实业救国"者以实业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实业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科技以及传播科学技术的教育发展程度为认识结果。"教育救国"者指出,教育可以促进实业的发展,"实业救国"者认识到发展实业必须依靠教育。由此,"教育救国"与"实业救国"开始互动。这种互动,不仅推动了教育发展,而且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Abstract]:"Education to save the nation" believes that edu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measu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eople, the key to the restoration of the right to profit, the basis for the prosperity and strength of the country, and therefore the main means to save the national peril. "Industry to save the country" believes that industry is the basis for the survival of the people, is the key to retaking the right to profit, and is fundamental to improving the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Therefore, it is also the only way to save China. "Education to save the country" takes whatever cause needs science and education as its foothold, considering the irreplaceable nature of education. Those who "save the country by industry" regard industry as the appl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degree of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depends on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sprea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the "industry saves the country" realiz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must depend on education. Thus, "education to save the country" and "industry to save the country" begin to interact. This kind of interaction not on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promot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民国时期劳工教育的思想、制度及实践研究”(10YJA880069),项目负责人:李忠
【分类号】:G529
【正文快照】: “教育救国”与“实业救国”是近代中国颇有影响的两种社会思潮,是孕育在“商战”中的商务、通商以及“商战不如学战”的思想,经过维新志士与实业界人士的发挥形成两种目标一致但方式不同的救国主张与社会实践。作为两种不同的救国方式,其差别是明显的;作为救国的两种途径,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童建军;马丽;;论明清徽商的商业伦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泰;;《聊斋俚曲集》饮食文化分析[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2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朱洪军;解构与重建——试析康有为复兴儒学的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于翠玲;;孙中山《实业计划》对印刷工业的论述及其影响——以民国时期印刷杂志对“总理遗教”的阐释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王和生;“循常”与“超越”——试论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6 王渊;;论孙中山的国民教育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张珍珍;;浅析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陈鹏鸣;试论康有为的大同理想[J];安徽史学;2000年04期
9 李伟,司桂梅;孙中山权力制约思想探析[J];安徽史学;2001年03期
10 谢懋金;试析近代激进思想的生成原因[J];安徽史学;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志凯;;毛泽东与新中国经济建设[A];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C];2003年
2 宋美云;;论商会在市场化进程中的作用——以近代天津为例[A];中国商会发展报告 No.1(2004)[C];2005年
3 宋美云;;近代天津商会与国内其他商会网络机制的建构[A];中国商会发展报告 No.1(2004)[C];2005年
4 冯筱才;;中国商会史研究之回顾与反思[A];中国商会发展报告 No.1(2004)[C];2005年
5 肖小明;;论民生问题背景下责任政府的构建[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白中伟;;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中国命运[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7 刘丹;;关于职业教育重新定位的思考[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8 廖加林;;公私观念与公德、私德[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9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10 虞崇胜;王洪树;;论政府在公共理性形成机制中的作用[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雪樵;经济行政权法律监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8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万鲁建;近代天津日本侨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U,
本文编号:13900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390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