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生成性的内涵、特征与价值
本文关键词: 教育 生成性 生命个体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3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对于教育生成性的研究,研究者们仅停留在"教学"层面,而没有将"生成"理念提升到"教育"的高度。从教育生成性的内涵、特征、现实价值方面对教育的生成性重新阐释,有助于使教育从本质上脱离学校的束缚,真正实现教育生成的应有价值,进而培养出具有丰富人性的健全主体。
[Abstract]:For the research of educational generativity, the researchers only stay on the level of "teaching", but do not raise the idea of "generation" to "education" from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nerative nature of education.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generative nature of education in the aspect of realistic value will help to break away from the bondage of school in essence, realize the due value of education generation, and then cultivate a sound subject with rich human nature.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省语言文字培训测试中心;
【分类号】:G40-01
【正文快照】: 一、教育生成性的内涵首先,教育的生成性是一种教育理念。所谓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对于“教育是什么”与“教育应该是什么”的理性认识。对教育的界定,尤如汗牛充栋,有教育即引导,有教育即使人成人、使人为善,也有将教育限定在学校教育的范围内,认为教育就是专职人员有目的、有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邹广文,崔唯航;从现成到生成——论哲学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芮必峰;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李永东;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李家成;论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彭启福;论科学的目标追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赵必华;建立教育目的导引机制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汪裕雄;艺境求索中的文化批判──宗白华美学思想评议之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彭启福;宗教、迷信和科学的早期发展管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陈玉玺;知识创新及其认识活动的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9 潘啸龙;《离骚》“结构”研究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胡文木;论法治与人性——兼论“人性恶”理论之得失[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张开城;;哲学视野下的文化和海洋文化[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魏良婷;;对“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理解与分析[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4 韦世林;;空符号(blank-sign)与空集合的关系初探[A];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云南省逻辑学会2007年联合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5 张思齐;;论辛弃疾的接受美学思想[A];2003中国上饶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肖建华;;“读图时代”的话语方式[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尹爱青;;解放、创造、发展——生命质量提升的本质意义——音乐审美教育人学价值透视[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4 桂翔;文化交往规律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胡波;社会理想境界论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田松;惠勒科学哲学思想初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林侠;人类基因组计划暨基因技术发展的科学与哲学解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郅庭瑾;为何而教[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云知;近20年语感及语感教学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程红艳;生命与教育——呼唤教育的生命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李洪兵;论中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马志成;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世讴;管理文化的反思与前瞻[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杜觉民;西方教育理论在近代中国的移植应用和现实思考[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何金俐;论艺术理性精神[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王奎清;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思维方式[D];郑州大学;2001年
9 彭兴富;论高校德育环境及其优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董强;论自然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南n\;论哲学思维的三种范式[J];江海学刊;1999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云伟,李慧萍;重新审视和调节教学中的几个基本关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7期
2 吴晓丽;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启示[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曹永国;韩绮君;;人的终结和教育目的:后现代主义的现代意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4 安超;安涛;;杜威,离中国有多远——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2006年07期
5 谭敏;范怡红;;西方当代全人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6 马龙珠;王中海;;教育的终极目的——关注人的生存状态[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年07期
7 洪燕琴;;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之比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10期
8 王玉娟;;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观述评[J];科学之友(B版);2009年12期
9 王洪明;;论杜威的学校道德教育目的观[J];中国德育;2009年07期
10 王毓s,
本文编号:14551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455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