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与教育的大众化——对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社会学考察
本文关键词: 陶行知 创造教育 创造观念 现代知识分子 民众 出处:《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陶行知为个案,分析现代创造观念兴起与社会变动之间的关联。陶行知的创造观念认为创造力是一种个人能力,具有普遍性、潜伏性、行动性这三种特点。这种内涵与其教育大众化和教育平等的主张是一致的,依据创造能力的特点,陶行知致力于重新设定教育资源分配模式,调整文化资本的内容构成,转变教育场域的权力关系模式。陶行知的创造观念是在教育救国的宗旨下,知识分子发动和联合民众力量的一种努力。
[Abstract]:Taking Tao Xingzhi as a case stud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se of modern creative concept and social change. Tao Xingzhi's creative concept thinks that creativity is a kind of personal ability, which is universal and latent.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action are consistent with his ideas of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and education equalit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vity, Tao Xingzhi is committed to re-setting the distribution model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adjusting the content composition of cultural capital. Tao Xingzhi's idea of creation is an effort by intellectuals to mobilize and unite with the people under the aim of saving the nation through education.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关于创造观念的社会学研究”(20100471152)
【分类号】:G40-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高瑞泉;论创造之价值[J];开放时代;1999年01期
2 金林祥,李庚靖;20世纪90年代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综述[J];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3 罗志田;;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锋;;城市规划理想主义和理性主义之辨[J];城市规划;2007年02期
2 程雪清;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代农村教育改革的启示[J];池州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3 刘仲林;论创造与创造观[J];东方论坛;2002年01期
4 郑容和;;从周边视角来看朝贡关系——朝鲜王朝对朝贡体系的认识和利用[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1期
5 敖洁;试论陶行知教育民主思想的基本特征[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周小旗;;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7 王中华;;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生活教育;2007年09期
8 金林祥,李庚靖;20世纪90年代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综述[J];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9 于述胜,刘继青;中国现代课程改革的文化问题论纲[J];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19期
10 谭斌;陶行知现象及陶行知形象的政治性建构——兼对中国社会1949年前后“共同叙事”逻辑作社会学分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白永瑞;;东亚地域秩序:超越帝国,,走向东亚共同体[A];“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新营;本心与自由[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胡志坚;自我统摄下的心理与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邓文初;民族主义之旗[D];浙江大学;2005年
4 李生滨;晚清思想文化与鲁迅[D];复旦大学;2005年
5 方卿;专制与秩序[D];复旦大学;2005年
6 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D];复旦大学;2005年
7 方秀珍;神秘主义:祛魅与复魅[D];苏州大学;2005年
8 郑新华;近代中国教育如何可能[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徐志伟;“乡土中国”的再发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夏卫东;清代科举制度的若干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封喜桃;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D];河北大学;2001年
2 涂雪峰;陶行知社会改造思想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红婷;社会变迁中的乡村小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杨华;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变化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秀英;“庚款留美”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余庆东;对陶行知与杜威教育哲学思想比较及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术红;中国古代原创性教育思想的形成及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崔家田;从“无序”到“有规”[D];苏州大学;2005年
9 邓永超;论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智慧人格的重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包琼;陶行知民主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及其现代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金林祥,李庚靖;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1期
2 唐迅;陶行知现代教育思想命题新探[J];教育研究;1999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宇光;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2 杨晓;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体系探析[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3 吴一德;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4 江露;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时代魅力[J];黔西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5 张秀宏;以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6 吴梅兴;;从创造教育到创新教育——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J];现代教育论丛;2007年02期
7 丛小泉,沈霞;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及启示[J];山西教育;2000年23期
8 许汉云;;为了创造出理想的新人——陶行知创造教育探微[J];中国陶行知研究基金会会讯;2001年07期
9 林峰;;试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文教资料;2008年26期
10 谭迪熬;;放飞心灵的彩蝶[J];湖南教育(教育综合);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杨万士;;民办学校学生与教师的教育管理之管见[A];中国民办教育大典[C];2010年
2 何树远;;中华教育改进社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计方胜;校长的权威从何而来[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张树伟;暑假就到了,我们来读陶行知[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苏令;陶行知眼中的理想校长[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祝彦;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N];学习时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翟晋玉;在“做”中“教”与“学”[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6 盐城市大纵湖初中 徐开泉;浅谈和谐校园中的“良知”教育[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年
7 杨平;教育要教人过上诗的生活[N];中国教育报;2004年
8 徐卫红;陶行知和他的“生活教育”理论[N];光明日报;2005年
9 王军荣;教师应关注批评后的学生[N];台州日报;2005年
10 马虹;试析陶行知“生活教育论”[N];贵州民族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蔡幸福;陶行知与牧口常三郎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兰军;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在国际教育论坛上的展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汪楚雄;中国新教育运动研究(1912-1930)[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肖晓玛;杜威美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牛利华;“回归生活世界”思潮的教育学省察[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杨娟;苏南乡村教育研究(1905-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杨治平;面向个体的教科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保强;教育格言及其现实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许新海;教育生活之危机与救赎[D];苏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列;新课改背景下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海燕;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3 余庆东;对陶行知与杜威教育哲学思想比较及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陈刚;陶行知学校民主管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长贵;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林永希;陶行知的教师教育思想与我国教师专业化[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7 秦瑜;陶行知文化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8 廖瑜;陶行知的新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四川大学;2006年
9 李恒川;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春喜;试论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047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504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