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何以称“中国”
本文选题:教育学 + 中国化 ; 参考:《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16期
【摘要】: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有余的今天,中国在世界上有影响的教育家仍然屈指可数,具有全球影响的教育代表作仍未出现,这与我国教育学人面对西方教育研究同行久以失语、面对中国教育一线实践不时乱语、面对自身圈内研究同行习惯独语有密切关系。有必要在学科及文化语境的还原中,对今天的教育学何以称"中国"这一问题作较为合理的反思。
[Abstract]:Today, after more than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re are still a handful of influential educators in the world in China, and no representative representatives of education with global influence have appeared. This is a long time aphasia with the educators of our country in the face of western educational research.In the face of China's education practice from time to time confusion, in the face of their own circle to study the practice of monologue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It is necessary to reflect on why pedagogy is called "China" in the restoration of subject and cultural context.
【作者单位】: 山东省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康宁;“有意义的”教育思想从何而来——由教育学界“尊奉”西方话语的现象引发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朱成科;;分化与整合:论中国教育学的学科范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张炜;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十个认识误区[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3 靖国平;;从“学科立场”到“学派立场”——论中国教育学的学派意识及其实践路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4 牛利华;教育学的困境与企盼——略论教育理论思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17期
5 吴康宁;关于“思想”的若干问题:一种社会学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23期
6 朱旭梅;;近五年国内主要期刊关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研究新进展[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6年09期
7 王学臣,李润洲;教育学的“病症”与“处方”——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对教育学的“把脉”与“诊治”[J];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8 罗儒国;;教师教学生活研究引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彦力;走向“对话”[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孙其华;创新精神培养与学校道德教育改革[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周福盛;教师个体知识的构成及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猛;匿影缠绕:意识形态与中国教育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澍;寻求恰当的知识论立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罗儒国;教师教学生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严仲连;在现代与传统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郑元洁;关于创新德育的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齐艳昌;研究生学术意识的现状及养成[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肖朗,叶志坚;王国维与赫尔巴特教育学说的导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4期
2 周谷平,徐立清;凯洛夫《教育学》在中国[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1期
3 于述胜;探寻中国教育研究的民族话语[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23期
4 彭永捷;;汉语哲学如何可能[J];学术月刊;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斌;;世界化——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新课题[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孟庆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需要中国传统哲学[J];学周刊;2011年24期
3 郑旗;;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辩证关系[J];才智;2011年17期
4 汪耀东;;教学方法的中国化[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冯燕芳;;政治性阅读:时代变迁与理论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理解与接受[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樊金玲;;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1期
7 吕雪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启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8 钟明夏;;现代企业制度中国化建构的阻滞分析及对策[J];西安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9 平飞;;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路径[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10 吕洪刚;;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中国化[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大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形成与变迁》序[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2 北塔;;论十四行诗式的中国化[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密珊;;新形势下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A];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茂泽;;马克思的人性论体系——兼谈它与儒家人性论的异同及其超越[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5 骆德龙;;打造化学品物流供应链 增强化工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A];“创新模式、科学发展、汇聚共识、合作共赢”——全国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工作座谈会暨中国生产资料与商贸流通高峰论坛会刊[C];2011年
6 郑林源;;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与市场营销的创新[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美国2008年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8%[A];2009年中国镁盐行业年会暨节能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张传鹤;;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四个着力点[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张化;;三十年来宗教工作领域执政理念与施政方式的演进[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10 ;主编的话[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文学理论》教材编写课题组;反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新发展[N];光明日报;2010年
2 记者 李大庆;院士“导演”中国化学界科普盛会[N];科技日报;2011年
3 中共临沂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李抒望;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中国化[N];大连日报;2011年
4 李抒望;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中国化[N];青岛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智文学;嘉仕堡:百年欧洲品牌的中国化进程[N];中国商报;2011年
6 记者 危丽琼;中国化企接受核查频率明显上升[N];中国化工报;2010年
7 韩克庆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社会质量中国化面对的社会背景[N];中国社会报;2010年
8 张广艳;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讨会(2010)在中国社科院举行[N];中国民族报;2010年
9 记者 刘大江 高鹏;开幕式点火将“非常中国化”[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10 刘好光;中国化的大道管理[N];中国教育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徐奉臻;从“隐性自在”到“显性自为”[D];吉林大学;2011年
2 孙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早期进程研究(1921-1938)[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王峰;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4 杨全海;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惠;“理论旅行”——“新批评”的中国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新辉;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历史契机与演进逻辑[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潘福金;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与启示[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刘沁潇;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条件与基础[D];兰州大学;2011年
4 陈姣;理性增长的中国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可然;社会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梁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特色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韩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杨宇晓;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9 白嘎利;《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及其在当今中国的思想价值[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鹏;朱德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475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747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