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从主体间性的角度认识信息化教育

发布时间:2018-04-25 10:27

  本文选题:主体间性 + 信息化教育 ; 参考:《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摘要】:技术既具有物质性,也具有精神性,但技术的本质是精神性的。信息化教育中,信息化的物质环境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教育技术在其中所展示出的核心本质依然是精神性的。由此,我们得出以下结论:教育技术也具有主体性。通过对信息化教育的四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技术之间关系的分析,我们认识到,这四个要素都具有主体性。教育的过程,就是这四个主体之间的互动。这其间,虽然离不开物质因素的参与,但其核心本质上,依然是主体与主体的互动,是人的因素与人的因素的互动。
[Abstract]:Technology has both materiality and spirituality, but the essence of technology is spiritual. In information education, the material environment of inform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but the core essen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still spiritual. From this, we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lso has subjectivi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ur elements of information education-educatee, educatee,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e realize that these four elements have subjectivity.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i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four subjects. During this period, although the participation of material factors is inseparable, its core is still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subject,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human factor and the human factor.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
【分类号】:G4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郑旭东;;技术是答案,但问题是什么——解读伊利的教育技术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2 康伟;;主体间性视野下的课堂教学[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1期

3 于学友;主体间性:理解师生关系的新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9期

4 杨春时;从实践美学的主体性到后实践美学的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含韫;社会互动视野中的新型师生关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朱志荣;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汪才明;论道德需要与道德教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葛贤平;杜威道德教育思想评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于忠辉;论教育生态平衡与素质教育[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6 李红英;三种主流课程观的演进及其启示[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7 朱丽;生活与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之比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8 郑富兴;德育情境的建构──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小学校的品格教育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9 李太平;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特点及其思想根源[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10 胡卫平;国外思维培育的理论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邰丽萍;;信息技术与中职学校礼仪课程整合的模式探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熊珍珍;邹琳琳;;基于多Agent技术的混合学习探讨[A];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吉;教学价值观念透视与反省[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5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刘承波;信息时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变革及其运行机制[D];厦门大学;2002年

8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兆t,

本文编号:18009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8009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4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