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虚拟现实教育应用的伦理反思——基于伯格曼技术哲学视角

发布时间:2021-09-07 02:21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热潮促使教育工作者需理性反思新兴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伦理尺度。文章分析了目前虚拟现实与在线教育融合下的常见伦理矛盾,借助伯格曼技术哲学理论审视虚拟现实教育应用的异化本质,剖析了技术关照下教育场域的三重空间、教育主体与虚拟空间的延异过程、技术介入下教育现实的人本维护等问题;提出虚拟现实在教育应用中伦理尺度的建构路向,包括塑造虚拟空间情境性、延续教育主体同一性、还原教育现实在场性。研究发现,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需重视教育主体的过程性体验,呼吁教育者要守护学生参与教育现实的机会,延续传统教学的人文关怀,重构新技术与教育融合下的新型聚焦实践。 

【文章来源】:电化教育研究. 2020,41(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虚拟现实教育应用的伦理反思——基于伯格曼技术哲学视角


伯格曼技术哲学关照下的主体与技术的关系

教育场,技术哲学,空间,世界


伯格曼将信息形态分为三类:“自然信息”即关于现实的信息,是人们直接参与现实的基础,如能表明行踪的印记、预示着下雨的乌云;“文化信息”指实现现实的信息,由人类约定的符号构成,如文字、音符等;“技术信息”是呈现现实的信息,通过技术装置创造出全新的事物,以趋向替代和超越现实,形成一种脱离特定情境的“现实”,即一种“超现实”[6]。每一种信息形态都代表了人与现实世界的不同关联程度,或者说是现实向人类展现的三种方式。信息技术凭借其所构造的技术信息将自身显现出来,人们通过这类信息与生活世界关联起来,也是人们把握现实的主要信息方式[7]。海德格尔主张技术是一种解蔽方式,以揭示技术背后的现实,而伯格曼在此基础上继承海氏立场,认为技术本质是“范式”,人们在使用技术时本就在这种技术范式中生活[8]。可见,这三种信息形态具有揭露现实、记录现实和超越现实的价值意蕴,也分别映射了其所构成的三种技术世界———自然世界、文化世界和虚拟世界,逐步从现实指向虚拟化的在场性。波普尔曾提出著名的三个世界理论,将世界分为物理世界(世界1)、精神世界(世界2)和客观知识世界(世界3)。有学者认为,VR技术所创造的虚拟世界与世界3有着高度的同构性;也有学者认为,VR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是超越传统意义上世界3的“世界4”。而伯格曼的“技术信息”概念明确指出其数字化和虚拟性特征,它创造的是一个“超现实”世界,直接映射了技术层面的虚拟世界,虚拟现实成为一种新的哲学取向。超越现实的技术信息使得虚拟现实成为可能,VR技术作为当代技术信息的一种符号形式,其强大的仿真性、透明性和互动性让人们对现实世界的需求在技术构建的虚拟世界中得到满足。如图1所示,我们从VR技术的信息场推演至技术场,由此关照出教育场域的三重空间。传统教育场域中的自然信息将原始教育生态中的现实直接呈现出来,依托教育事实和自然表征让现实向人们显现,人们自然地接受未经改造的教育世界之精神本真。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以文化信息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丰盈了原先的教育活动,教育者通过创造教材、课程、规范等教学表征将知识显现给被教育者,教育主体在这些丰富的、复杂的教学过程中体验教育世界的真实感。在现代技术的不断冲击下,由技术信息呈现的信息化世界逐渐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现今的教育活动离不开电子产品和便捷技术的支持。从传统面对面教学到在线教学,技术信息在其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在技术与教育的双向延异运动下,VR技术打开了跨时空教育的可能性。一般来说,VR促进教育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将学习者不曾感知的事物进行再现,弥补经验不足的缺憾;二是对抽象知识的具体化表现,帮助学习者更全面深刻地认知客观世界。鉴于此,通过VR技术呈现的教育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实世界中传统教育的缺失,为再现、重构、超越现实性的理想教育形态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技术—世界:现象学技术哲学的理论源点[J]. 顾世春,文成伟.  北方论丛. 2013(03)
[2]“装置范式论”研究纲领的内在逻辑演进[J]. 陈凡,傅畅梅.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7(06)

博士论文
[1]虚拟自我论[D]. 谢俊.华中科技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886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33886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f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