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体验学习:关注学生生命在场的学习方式

发布时间:2017-05-11 07:07

  本文关键词:体验学习:关注学生生命在场的学习方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1世纪是一个关注人的个性、尊严和价值的时代。在教育领域,体验学习因其对学习主体生命的关注和尊重以及带来的显著学习效果成为教学研究的新课题。笔者立足已有研究,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对体验学习进行探索。本文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关注学生生命在场的体验学习。 引言部分首先提出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然后梳理了体验学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所运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主要从生命哲学的视角探讨了关注学生生命在场的体验学习的内涵及特点。在解读“生命”、“生命在场”、“体验”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界定了关注学生生命在场的体验学习的内涵。关注学生生命在场的体验学习是立足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通过真实活动或创设情境,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进行亲身体验,理解并建构知识、生成意义、产生情感,并在后来的实践中加以迁移、运用、修正,以巩固学习效果,发展能力,丰富生命的过程。关注学生生命在场的体验学习具有整体性、独特性、情境性、创造性和持续性。 第二章从生命哲学、存在哲学和解释学的视角论述了关注学生生命在场的体验学习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关注学生生命在场的体验学习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社会知识的主观生命体验;关注学生生命在场的体验学习的学习观是学习是个体通过体验转化社会知识获得全面发展的顿悟过程;关注学生生命在场的体验学习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创造条件促进学生进行独特生命体验的过程。 第三章着重从生命哲学的视角来探讨关注学生生命在场的体验学习的目标层次、过程和评价。体验学习的目标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兴趣、热爱和信仰。笔者在库伯的四阶段理论模型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思考,将关注学生生命在场的体验学习的过程分为感官刺激、观察感受、分享交流、反思领悟、经验总结和应用丰富六个阶段。通过对目标层次和过程的分析,提出了关注学生生命在场的体验学习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体验学习的评价内容包括学习质量、学习速度和学习者自我体验三个方现,采用课堂观察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第四章探索了体验学习的实施策略,根据体验的情境真实与否、体验内容的多寡和体验程度的深浅,制定了如下实施策略:组织活动,直接体验;创设情境,间接体验:分享交流,加深理解,丰富体验;引导拓展,深化感悟,升华体验。论述中还列举了具体的案例加以说明。 第五章在观察与访谈所形成的典型的关注学生生命在场的体验学习教学案例的基础上,分析了关注学生生命在场的体验学习在实际教学中的成效,并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讨论了关注学生生命在场的体验学习面临的困难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体验学习 生命在场 关注生命 学习方式 教学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420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前言9-10
  • 引言10-21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0-12
  • (一) 教育应关注学生的生命10
  • (二) 教学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10-11
  • (三) 素质教育的要求11-12
  • (四) 新课改的趋势12
  • 二、体验学习的研究现状12-19
  • (一) 国外体验学习研究现状12-15
  • (二) 国内体验学习研究现状15-19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19-21
  • (一) 研究思路19
  • (二) 研究方法19-21
  • 第一章 关注学生生命在场的体验学习的内涵与特点21-44
  • 一、何谓学生“生命在场”21-25
  • (一) 生命在场21-24
  • (二) 学生生命在场24-25
  • 二、如何界定关注学生生命在场的体验学习25-39
  • (一) 体验学习思想溯源25-28
  • (二) 体验学习之“体验”与“经验”28-34
  • (三) 何谓关注学生生命在场的体验学习34-39
  • 三、关注学生生命在场的体验学习的特点39-44
  • (一) 整体性39-40
  • (二) 独特性40-41
  • (三) 情境性41-42
  • (四) 创生性42-43
  • (五) 持续性43-44
  • 第二章 关注学生生命在场的体验学习的教育观念44-56
  • 一、知识观:知识是个体对社会知识的主观生命体验44-47
  • (一) 知识分为个人知识和社会知识,个人知识来自社会知识44-45
  • (二) 个人知识的获得途径是主体进行体验45-46
  • (三) 个人知识是动态生成的,且具有主观性46-47
  • 二、学习观:学习是个体通过体验转化社会知识获得全面发展的顿悟过程47-51
  • (一) 学习是个体解读社会知识的过程47-49
  • (二) 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又循环往复的心灵顿悟过程49-50
  • (三) 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习者自身的全方位发展50-51
  • 三、教学观:教学是创造条件促进学生进行独特生命体验的过程51-56
  • (一) 教学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进行体验51-52
  • (二) 教学是帮助学生进行意义编码,而非直接传递灌输52-54
  • (三) 教学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生命54-56
  • 第三章 关注学生生命在场的体验学习的目标层次、过程及评价56-75
  • 一、关注学生生命在场的体验学习的目标层次56-62
  • (一) 兴趣58-59
  • (二) 热爱59-60
  • (三) 信仰60-62
  • 二、关注学生生命在场的体验学习的过程62-70
  • (一) 库伯的“体验学习圈”四阶段模型62-63
  • (二) 关注学生生命在场的体验学习的过程63-70
  • 1. 感官刺激64-65
  • 2. 观察感受65-66
  • 3. 分享交流66-67
  • 4. 反思领悟67-68
  • 5. 经验总结68-69
  • 6. 运用丰富69-70
  • 三、关注学生生命在场的体验学习的评价70-75
  • (一) 关注学生生命在场的体验学习的评价内容70-72
  • (二) 关注学生生命在场的体验学习的评价方法72-75
  • 第四章 关注学生生命在场的体验学习的实施策略75-86
  • 一、组织活动,直接体验75-79
  • (一) 真实活动中体验75-77
  • (二) 模拟活动中体验77-79
  • 二、创设相似情境,间接体验79-83
  • (一) 借助语言创设情境79-81
  • (二) 借助体态创设情境81
  • (三) 借助音乐创设情境81-82
  • (四) 借助图形图像创设情境82-83
  • 三、分享交流,加深理解,丰富体验83-84
  • (一) 交流讨论83-84
  • (二) 阅读汇报84
  • 四、引导拓展,深化感悟,升华体验84-86
  • (一) 补充经验84-85
  • (二) 引发想象85-86
  • 第五章 关注学生生命在场的体验学习案例分析与探讨86-102
  • 一、案例描述86-94
  • (一) 课堂实录86-91
  • (二) 课后访谈91-94
  • 二、案例分析94-96
  • 三、问卷调查96-99
  • 四、问题讨论99-102
  • (一) 关于体验时间和程度要求的讨论100
  • (二) 关于体验情境创设适切性的讨论100
  • (三) 关于教师对体验的认识与实践偏差的讨论100-101
  • (四) 关于考虑学习主体已有经验的差异性的讨论101-102
  • 附录102-105
  • 附录一102-103
  • 附录二103-105
  • 参考文献105-111
  • 致谢111-11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112-11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玉英;体验教育途径浅谈[J];安徽教育;2002年16期

2 沈玲娣,陶礼光;体验学习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年Z1期

3 赵小燕;简议思品课情感目标层次与体验的层次[J];湖北教育;2000年10期

4 伍香平,李华中;论柏格森的直觉体验教育哲学观[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年03期

5 岳锋利;体验式学习原理的比较分析[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方红,顾纪鑫;简论体验式学习[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7 辛继湘;试论体验性教学模式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8 袁维新;;生命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9 陈亮;朱德全;;学习体验的发生结构与教学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11期

10 韩淑萍;体验:教育生命维度的诠释[J];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志泉;体验教育—当代教育的呼唤[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2 柳谦;论体验的教育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易丽;教学中的体验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孙瑜;体验式学习理论及其在成人培训中的运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忠;高中语文体验阅读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体验学习:关注学生生命在场的学习方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65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3565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6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