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翻转课堂在小学美术“造型·表现”模块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4 04:26
  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成熟,网络技术在小学阶段美术教育领域的影响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美术教学中人们开始探索符合新时代发展、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教育中采用“翻转教学”并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日常教学中,“翻转课堂”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小学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模块主要以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主,本篇文章主要是针对翻转课堂在这一模块的应用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变革教学方式突出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拓展学生创作视野,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全面加强学生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是改革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急需达到的要求,是翻转课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实际运用的具体体现。为此我们将这种教学模式运用到小学美术造型·表现模块的教学中。本文对近几年翻转课堂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造型·表现”中的应用研究做了简要的概述——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容方面和在这种模式下当前小学美术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以期对新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借鉴。 

【文章来源】:宁夏大学宁夏回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3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的现状及其文献综述
第一章 新形势下小学美术“造型·表现”模块的教学要求
    第一节 小学美术课程“造型·表现”模块的特性概述
    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对“造型·表现”模块的教学要求
第二章 翻转课堂在小学美术“造型·表现”课程中的体现
    第一节 翻转课堂的内涵
    第二节 翻转课堂与“造型·表现”课程的联系
第三章 翻转课堂在小学美术“造型·表现”模块中的实践应用
    第一节 依据教材内容多角度进行课程设计
    第二节 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驱动力
    第三节 改进评价机制,激发活力
第四章 翻转课堂在小学美术“造型·表现”模块应用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翻转课堂在“造型·表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
    第二节 针对教学问题提出的可行性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让倾听成为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常态[J]. 吕玲,唐斌.  美术教育研究. 2016(19)
[2]翻转课堂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 龚雪娟.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6(18)
[3]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策略探究[J]. 楼冰洁,唐斌.  美术教育研究. 2016(16)
[4]小学高年级学生美术“造型·表现”领域学习心理探究[J]. 楼冰洁,唐斌.  美术教育研究. 2016(15)
[5]基于翻转课堂的小学美术教学设计[J]. 李瑛洁.  新课程导学. 2016(18)
[6]新形势下中学美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 顾海卫.  美术教育研究. 2016(12)
[7]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美术鉴赏课中的应用[J]. 苏娜.  中国培训. 2016(04)
[8]"翻转课堂"理念在美术鉴赏课教学中的可行性探究[J]. 蒋保伟.  美术教育研究. 2016(05)
[9]华南师范大学汪晓东:变革教学结构诊治“翻转课堂”三大问题[J]. 梁春晓,危妙,汪晓东.  教育信息技术. 2015(11)
[10]基于“翻转课堂”模式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研究[J]. 宗轼.  美术教育研究. 2014(19)

博士论文
[1]美术变革的文化合法性与实践策略[D]. 陈长田.山东师范大学 2015
[2]关于造型基础教育问题的研究[D]. 柯萍.中央美术学院 2013
[3]20世纪初期(1900-1936)中国美术教育的转型研究[D]. 应宜文.浙江大学 2013
[4]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图景:知识与行动的质性研究[D]. 李静.华东师范大学 2012
[5]迷失与重塑[D]. 武小川.西安美术学院 2012
[6]儿童绘画与认知[D]. 唐斌.首都师范大学 2005
[7]理想与现实:基础美术教育的知识观及课程组织[D]. 尹少淳.首都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美术教学评价研究[D]. 王飞.长春师范大学 2016
[2]基于微课程支撑下的高中美术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 陈婷.广西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6058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36058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4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