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思想与“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的建构
本文关键词:“和合”思想与“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的建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促进新事物的产生。在"和合"思想的影响下,教学生活中有望生成"和合教学文化",它具有尊重差异性、相互融合性、追求整体性、动态生成性的特征。建构"和合教学文化"的主体是教学文化共同体,它包括教师文化共同体、学生文化共同体、师生合作文化共同体、教学管理文化共同体。要顺利建构"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需要正确处理教学文化环境和教学文化主体之间的关系,需要改革控制性的教学管理方式,生成人文性的教学管理方式,也需要巧妙地采用共差发展的策略与合作建构的策略。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淮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
【关键词】: 和合思想 和合教学文化 教学文化共同体 策略
【基金】:安徽省淮南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当代教学文化变革与建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也是滋润和哺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瑰宝。在当代教学文化变革过程中,现代主义教学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教学文化之间逐渐由相互对立、相互碰撞,走向超越与和解。师生希冀建构理想的教学文化生活,“和合教学文化”便是这种美好的愿景,而建构“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维超;李芒;;促进网络支持的面授教学交往的有效性——运用博客建构学习共同体[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2 冯来兴;;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与构建和谐世界[J];江汉论坛;2006年05期
3 范婷;丁鼎棣;;和合文化的哲学考察与现代价值[J];求索;2009年09期
4 赵健;从学习创新到教学组织创新——试论学习共同体研究的理论背景、分析框架与教学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Z1期
5 詹泽慧;李晓华;;美国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对话美国迈阿密大学教学促进中心主任米尔顿·克斯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10期
6 王天晓;;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哈尔滨市南岗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孙波;[N];中国教育报;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琦;;继承与超越——“和谐世界”思想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2期
2 周彩霞;;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交往的缺失与构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焦英奇;贾岩;;创建高校武术俱乐部的途径与方法[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 谢丽萍;;文化相对论“合理内核”与和谐世界理念的互释[J];长白学刊;2010年04期
5 李晓燕;陈葵阳;;一体两面——以问题为本的英语教学之隐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陈大伟;教师的专业生活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兼谈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孙海英;马良;;CSCL中虚拟学习共同体的认识与构建[J];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刘红;;学习共同体: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年09期
9 曾祥翊;;从国际学者对话透视教育技术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10 杨瑞雪;杨子波;高雪升;;走向“和谐”的中国外交——浅议中国“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慧迎;;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设计初探[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2 王刚;;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和谐世界建设问题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3 王艳娟;崔维;马静宇;周兴强;赵彤;;全实验室授课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思考[A];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健;网络环境下城乡互动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与运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彦智;中国的和谐世界理念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王永锋;从“建构性学习”到“学生有效参与”[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黄智丰;和合管理研究[D];华侨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仲晓蕾;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初探[D];西南大学;2011年
2 营永霞;美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程爱景;基础教育网校发展及应用状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裴雯雯;高校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冯绿倩;“毛铁”成“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吴晓燕;关于初任教师专业身份及其建构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洪龙;“和谐世界”理念对“民主和平论”的重要超越研究[D];大理学院;2010年
8 王超;科学发展观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继承与超越[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9 梁银英;虚拟学习社区中社会网络的构建策略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10 陈江静;Ajax技术支持下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设计与实现[D];河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燕,李芒;让师生实现零距离的心灵触摸——从教学交往的视角研究高校教师的个人教学网站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2 肖川;文化生态视域中的师生关系[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3 彭未名;信息时代大学师生关系的嬗变及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4 柳夕浪;教学交往的合理化[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刘济良;论“生活世界”视阈中的生命教育[J];教育科学;2004年04期
6 黄爱玲;彼德·圣吉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内涵与特征[J];教育评论;2003年05期
7 胡波;合作: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J];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07期
8 蒋建新,徐益会;论我国阶级阶层政治关系的变化调整与政治稳定[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9 张荣国;;效率、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03期
10 鲍振元;;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理顺利益关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裴新宁;面向学习者的化学教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齐丹;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与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正夫;孔子的和合思想与21世纪的和合精神[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李刚;论传统和合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3 李刚;和合思想及其演变[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陈德述;论《周易》的和合思想及其价值[J];天府新论;1998年03期
5 闫晓伟;;和合思想与整体课程范式[J];才智;2009年29期
6 陈恩林;论《易传》的和合思想[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1期
7 杨之;;数学中的和合思想——数学文化的一个新视角[J];湖南教育(教育综合);2006年24期
8 段云章;;孙中山“‘合’之一字最足为吾人警惕”题词解读[J];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9 谢如广;;传统和合思想与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J];保山师专学报;2006年01期
10 和丽东;;从人类学视角看纳西族的“和合”思想[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徐长安;;儒家和合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A];“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颖;顾行超;;弘扬中华传统和合思想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A];和谐文化与统一战线——全国首次统战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茆耕茹;;德江傩中的五行观念与和合思想[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姜大为;;解读 和谐世界[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扬;;第二十五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精神[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7——辽海讲坛·第五辑(历史卷)[C];2009年
6 廖文杰;;“和商”理念导向的城市发展策略[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周莹;;“人文奥运”精神的演变历程[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8 李少莉;;弘扬海洋文化的时代精神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宁夏社会主义学院 中华文化学院院长 安纯人;中国文化与和谐社会[N];宁夏日报;2010年
2 单坚;大力弘扬台州传统和合思想 为加快中心城市发展提供精神动力[N];台州日报;2007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郭物;2007年社科院考古所“青年考古论坛”纪要[N];中国文物报;2007年
4 张立文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孔子研究院院长;化解人类冲突 建构和谐世界[N];贵阳日报;2007年
5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 彭永捷;人文奥运的内涵和灵魂[N];中国艺术报;2008年
6 王真 马承伦 张勇;科学发展观的文化蕴涵[N];解放军报;2006年
7 许怡;略论华侨华人的民族文化认同[N];光明日报;2006年
8 周洪宇;合育:一个全新的视角[N];光明日报;2004年
9 肖素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意义[N];河北日报;2005年
10 陈士奎;中华文化是孕育中西医结合的土壤[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丹丹;传统和合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2 章国中;论“和合思想”与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价值取向[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胡珊珊;论和合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4 樊国华;和合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影响[D];广西大学;2008年
5 袁迎春;传统和合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俊峰;金融海啸:世界秩序重建的机遇与挑战[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7 徐珍;和谐社会制度文明的文化透视[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8 白明峰;中国传统和合理念与当代和谐文化建设[D];青海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品珍;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和功能[D];郑州大学;2011年
10 黄鹂;从和合思想角度试论传统武术的文化特征及其现代发展趋势[D];武汉体育学院;2011年
本文关键词:“和合”思想与“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的建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65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436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