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关系性内疚及其与抑郁、神经质人格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3 00:35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关系性内疚及其与抑郁、神经质人格的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关系性内疚 抑郁 神经质人格 大学生 问卷调查
【摘要】:本研究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关系性内疚问卷,对大学生关系性内疚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关系性内疚、神经质人格和抑郁的关系,期望能为关系性内疚的理论及实证研究添砖加瓦,为内疚与抑郁、人格的关系研究丰富案例,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提供新的切入点,为大学生抑郁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的结果表明: (1)大学生关系性内疚问卷分为三个维度:关系性移情、关系性归因、关系性自我厌恶,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大学生关系性内疚较为普遍,约一半以上的被试群体存在关系性内疚。在关系性内疚感水平、关系性归因维度、关系性移情维度上,女性显著高于男性。 (3)大学生关系性内疚与抑郁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在关系性内疚各维度中,关系性归因和关系性自我厌恶与抑郁存在显著相关。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关系性移情和关系性自我厌恶对抑郁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以关系性自我厌恶对抑郁的预测作用最大。 (4)大学生关系性内疚、神经质人格、抑郁三者之间均呈显著性相关,在高低关系性内疚组中,神经质人格与抑郁之问始终呈显著性相关 (5)调节效应分析显示,神经质人格在关系性内疚与抑郁之间的调节效应显著。
【关键词】:关系性内疚 抑郁 神经质人格 大学生 问卷调查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4
- 中文文摘4-6
- 目录6-9
- 引言9-11
- 第1章 文献综述11-25
- 1.1 关系性内疚研究综述11-18
- 1.1.1 关系性内疚的提出11-12
- 1.1.2 关系性内疚研究的发展12-13
- 1.1.3 关系性内疚的心理机制13-14
- 1.1.4 关系性内疚与人际性内疚的关系14-18
- 1.2 抑郁及神经质人格的内涵探析18-20
- 1.2.1 抑郁的概念及理论探析18-19
- 1.2.2 神经质人格的概念探析19-20
- 1.3 关系性内疚、抑郁、神经质人格之间的关系20-25
- 1.3.1 关系性内疚与抑郁之间的关系20-22
- 1.3.2 关系性内疚与神经质人格之间的关系22
- 1.3.3 抑郁与神经质人格之间的关系22-25
- 第2章 问题提出及研究设计25-27
- 2.1 问题提出25
- 2.2 研究意义25
- 2.3 研究假设25-26
- 2.4 研究程序26-27
- 第3章 大学生关系性内疚问卷的初步编制27-39
- 3.1 研究目的27
- 3.2 研究过程27-30
- 3.2.1 理论分析及调查27-28
- 3.2.2 条目构建28-30
- 3.2.3 小结30
- 3.3 大学生关系性内疚问卷的第一次预测及结果30-31
- 3.3.1 研究目的30
- 3.3.2 被试与施测30
- 3.3.3 统计结果及分析30-31
- 3.4 大学生关系性内疚问卷的第二次预测及结果31-33
- 3.4.1 研究目的31
- 3.4.2 被试与施测31
- 3.4.3 统计结果31-33
- 3.4.5 讨论33
- 3.4.6 小结33
- 3.5 大学生关系性内疚问卷的正式施测及信效度检验33-36
- 3.5.1 信度分析34
- 3.5.2 效度分析34-36
- 3.6 讨论36-37
- 3.7 本章小结37-39
- 第4章 大学生关系性内疚及其与抑郁、神经质人格的关系39-57
- 4.1 研究目的39
- 4.2 研究对象39-40
- 4.3 研究工具40-42
- 4.3.1 人口学变量调查40-41
- 4.3.2 大学生关系性内疚问卷41
- 4.3.3 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41
- 4.3.4 神经质人格维度量表41-42
- 4.4 施测程序42
- 4.5 统计分析42-48
- 4.5.1 大学生关系性内疚状况42-44
- 4.5.2 大学生关系性内疚、神经质人格与抑郁之间的相关分析44-46
- 4.5.3 大学生关系性内疚、神经质人格与抑郁之间的回归分析46-47
- 4.5.4 大学生关系性内疚、神经质人格与抑郁之间的调节作用分析47-48
- 4.6 讨论48-57
- 4.6.1 大学生关系性内疚状况48-52
- 4.6.2. 大学生关系性内疚与神经质人格之间的关系52
- 4.6.3 大学生关系性内疚与抑郁之间的关系52-54
- 4.6.4 大学生神经质人格与抑郁之间的关系54-55
- 4.6.5 大学生关系性内疚、神经质人格与抑郁三者之间的关系55-57
- 第5章 本研究的创新、不足及反思57-59
- 5.1 研究创新57
- 5.2 研究不足57-58
- 5.3 研究反思58-59
- 第6章 结论59-61
- 附录61-65
- 参考文献65-71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71-73
- 致谢73-75
- 个人简历75-7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涛;王乃文;胡鸿群;冯正直;刘云波;;医科大学生抑郁情绪与自动思维、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2 胡金生;;中文版内疚感问卷的信、效度及调查结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2期
3 蒋钦;;人格研究的性别差异取向[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年01期
4 肖富群;风笑天;;我国独生子女研究30年:两种视角及其局限[J];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07期
5 王登峰,崔红;中国人有没有独立的“神经质”人格维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赵慧娟;郭永玉;;人格变量的性别差异述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王极盛,丁新华;中学生抑郁与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综合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3年04期
8 余宏波;刘桂珍;;移情、道德推理、观点采择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1期
9 潘发达;卢家楣;;大学生情绪归因模式建构的实证研究[J];心理科学;2010年03期
10 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年02期
,本文编号:7220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722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