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7年级学生应激事件、归因方式对其抑郁症状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11 23:28

  本文关键词:7年级学生应激事件、归因方式对其抑郁症状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应激事件 归因方式 抑郁症状 调节效应 中介效应 年级学生


【摘要】:目的:探索应激事件、归因方式对7年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重点探寻归因方式在应激事件对抑郁症状影响中的调节与中介效应。方法:使用儿童应激事件量表、儿童归因方式量表以及儿童抑郁量表间隔2个月前后测调查了312名7年级学生,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分析。结果:归因方式在应激事件对抑郁症状的影响中没有显著的调节效应,但却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结论:在对儿童抑郁实施干预时,应充分考虑各种应激事件可能对儿童归因方式造成的不良影响,在尽力消除或减少应激事件发生的同时,采取措施引导儿童对应激事件做合理的归因,以帮助儿童形成积极理性的归因方式,降低个体抑郁发生的易感性。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研究所;
【关键词】应激事件 归因方式 抑郁症状 调节效应 中介效应 年级学生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抑郁的绝望理论提出[1],某些个体具有抑郁的认知易感性,这种认知易感性与负性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能增加个体致患抑郁的可能。根据抑郁绝望理论的假设,研究者实施了大量的验证性研究,这些研究在成人群体中获得了支持绝望理论的较为一致的结果,即认知方式能调节负性生活事件对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小勇;黄菜方;;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吴文峰;卢永彪;谭芙蓉;姚树桥;;儿童抑郁量表在中意儿童中的测量等值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6期

3 吴文峰;卢永彪;谭芙蓉;姚树桥;;儿童抑郁量表中文版在中小学生中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璇;张晶;;中美家庭教育观差异及跨文化交际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4期

2 陈世英;高耀;;七年级学生抑郁情绪的调查与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5期

3 陈慧;;民族地区家校教育现状调查[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08期

4 陈爱玲;;从两部电影看东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J];电影文学;2012年11期

5 贺义辉;;少儿英语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王婧;;The Cross-culture Research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on Family Education[J];海外英语;2011年05期

7 赵佳佳;王华蓉;;从《虎妈战歌》看中西方儿童的家庭教育的差异[J];海外英语;2011年07期

8 王雅萍;;从家庭教育角度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年04期

9 张喜燕;杜亚松;龚云;李惠琳;赵滢;蒋良函;;青少年重症抑郁症患儿执行功能的特点[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年13期

10 吴文峰;卢永彪;杨娟;谭芙蓉;姚树桥;;抑郁绝望理论在我国儿童中适用性的追踪研究[J];心理科学;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亓圣华;中学生羞耻感与身体锻炼之间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肖晶;大学生抑郁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型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方宏建;大学生人格培育的机理与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吴文峰;儿童抑郁症状应激—认知易感模型的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易红;无望抑郁症状问卷的修订及大学生无望抑郁因果模型的追踪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2 葛玉梅;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典型生活事件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3 孟祥光;中学优秀教师特质与行为及培养策略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4 方洁;合肥市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5 陈世英;七年级学生抑郁症状认知易感因素的追踪研究及其教育启示[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6 殷玉绅;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培训有效性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7 李芳园;美国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进程中的渗透式教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8 刘畅;工业化时期美国家庭教育研究(1865-1920)[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年05期

2 黄桂英;李凤云;;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李子银;;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分析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4 孙琼如;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教书育人;2002年14期

5 李亚;周侠;;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年02期

6 徐瑞华;刘丰;;从文化角度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现代企业教育;2006年11期

7 刘凤瑜;儿童抑郁量表的结构及儿童青少年抑郁发展的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年02期

8 俞大维,李旭;儿童抑郁量表(CDI)在中国儿童中的初步运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年04期

9 陈祉妍;杨小冬;李新影;;我国儿童青少年研究中的抑郁自评工具(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年06期

10 吴文峰;卢永彪;谭芙蓉;姚树桥;;儿童抑郁量表中文版在中小学生中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东立;;警惕:抑郁症就在你身边[J];大众心理学;2004年11期

2 ;抑郁症的19条报警信号[J];民间传奇故事(A卷);2011年08期

3 易淑华;;微笑型抑郁症——中年人的无形心理杀手[J];大众心理学;2006年11期

4 温心;;走出“抑郁”的日子[J];黄金时代(学生族);2005年02期

5 徐辉;;你了解儿童抑郁症吗?[J];大众心理学;2004年09期

6 郝丙辉;吴家荣;;东北高校学生归因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学理论;2011年22期

7 王莲;洪凤;姚本先;;自我妨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李海红;;精神分析理论视角下抑郁症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16期

9 陈高尚;朱军礼;陈坤;;四川地震灾区灾后小学生抑郁症状发生情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8期

10 陈学彬;王文;梁妍;刘琦;兰勇;孙永恒;;兰州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师建国;;抑郁症的识别与心理治疗[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跃华;张兰凤;;抑郁症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目标探讨[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莹;周成业;刘朋;王云凤;;缺血性卒中患者抑郁症状与发病部位的Logistic回归分析[A];2009香港-北京-杭州内科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孙达;许唯;占宏伟;刘洪彪;;抑郁症患者rCBF变化与局部脑功能关系的探讨[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9册)[C];2009年

5 樊浩华;;抑郁症患者的人身安全监控[A];河南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6年

6 吴珂;;脑卒中病人与抑郁症[A];2007河南省精神卫生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7年

7 林有道;倪秀英;;慢性精神分裂症203例抑郁症状的临床调查[A];中国民政精神医学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8 张卫华;;抑郁症相关的慢性失眠的鉴别:附个案2例[A];第2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9 张培琰;;神经可塑性——抑郁症病理生理的新探索[A];全国精神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研究新进展学习班、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10 蔡宗强;严春寅;侯建全;;伴有抑郁症状的前列腺增生的外科治疗[A];21世纪男科学——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男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罗照春;3G时代如何防抑郁[N];健康报;2010年

2 记者 郑石隐 实习生 张送萍;抑郁症反思录:一个公务员的非正常死亡[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3 张献怀;抑郁症:人类第一号心理杀手[N];大众科技报;2011年

4 朱文娟;切勿忽视大学生抑郁症状[N];威海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强晓玲;“林黛玉就是典型”:专家把脉抑郁症[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6 朱本浩;抑郁症并非全由“心病”所致[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7 胡伟力;怎样诊断抑郁症[N];大众卫生报;2008年

8 ;抑郁症,离你有多远[N];卫生与生活报;2005年

9 蒲昭和;早晨散步有益于缓解抑郁症[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10 禾丰;女性——谨防抑郁症状[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文峰;儿童抑郁症状应激—认知易感模型的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王纯;团体归因训练对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患者的心身作用及神经生物学机制[D];中南大学;2009年

3 薛云珍;认知偏差与抑郁症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4 胡华;抑郁症动物模型与脑血管因素相关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5 常翼;抑郁症视觉前注意加工事件相关电位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6 从恩朝;儿童期性侵犯与女性抑郁症的风险关联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冯正直;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吴辉;辽宁省医护人员中职业紧张反应、职业紧张源及抑郁症状关系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9 刘晓华;抑郁症遗传模式及其与CREB1、BDNF基因的关联和表达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章晨晨;青少年内化性问题及外化性问题危险因素的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慧;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学军;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创造性、未来成就能力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3 陈旭;上海大学生归因方式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孟婧;抑郁症恢复期患者自信心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顾鸿;海员归因方式与应付方式特点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6 郭敏;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抑郁症及其和预后的关系[D];延边大学;2010年

7 杨安芳;住院烧伤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王新;阈下抑郁者对情绪词汇的注意偏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郭秋月;初中生生活事件、归因方式与英语学习态度之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蕾;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多种事件相关电位的对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337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8337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b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