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年间教育政策推行评述
本文关键词:清末“新政”年间教育政策推行评述
更多相关文章: 清末 教育政策 废科举 《奏定学堂章程》 学部
【摘要】:清末"新政"年间,清政府以建立近代"新教育制度"为中心掀起了新教育改革的高潮。教育政策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以教育行政组织、规章法令及兴学活动等为路径推行的教育政策始终贯穿于教育活动过程之中。为了规范并推动新教育而依次设立的中央与地方学务处职能隶属清晰,彼此分工协作,推动了各地兴学;学部的成立更是对方兴未艾的办学活动加以统辖及督察;科举制的废除有效地清理了清末新教育运动中的障碍。对教育政策的能力限度以及社会各阶层在教育改革中利益冲突等方面问题的探索,将有效地检讨清末教育政策推行中的诸多问题,并提供深刻的历史借鉴。
【作者单位】: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人文学部;
【关键词】: 清末 教育政策 废科举 《奏定学堂章程》 学部
【分类号】:G529
【正文快照】: [在线优先出版日期]2011-05-04清末“新政”年间(1901—1911)是清政府试图调整和改革以往统治方略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君主专制延续两千多年的终结,历史上以“新政”改革来命名。这一时期,清政府的教育改革运动促使传统教育体制的瓦解和近代教育制度的逐步建立。为了加大对教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文勇;;戊戌变法期间新式学堂的发展及其管理[J];前沿;2012年12期
2 张运君;朱鹰;;略论清末总理学务处时期的教科书审定[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朱浒;;从赈务到洋务:江南绅商在洋务企业中的崛起[J];清史研究;2009年01期
4 王东杰;;清末官绅推行切音字的努力与成效[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朱锴;晚清中央机构改革研究评述(1901—1911)[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6 张传敏;;晚清学制改革中的白话与文学——作为“五四”新文学发生的前奏[J];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7 李细珠;;近五年来晚清政治史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7年04期
8 李彦群;;袁世凯与近代军事教育改革[J];兰台世界;2010年17期
9 肖宗志;;晚清新政时期官员的教育培训及其作用[J];史学集刊;2007年02期
10 刘增合;鸦片税收与清末兴学新政[J];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功君;;晚清留日经费的筹付与管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杨文海;壬戌学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陆胤;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D];北京大学;2011年
4 丁健;民初农商部研究(1912-1916)[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龙长安;近代中国联邦制运动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姜萌;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7 袁哲;法学留学生与近代上海(清末-1937年)[D];复旦大学;2011年
8 王一帆;清末地理大测绘:以光绪《会典舆图》为中心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高月;清末东北新政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10 胡茂胜;晚清至抗战前士绅与江苏农业近代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洪成;李占萍;;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政策推行述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5期
2 孙文龙;;英国保守党的教育政策[J];外国教育研究;1980年01期
3 朱镜人;;战后影响西德教育政策的因素[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4 谈松华;当前我国人口流动、迁移的特征及教育政策的取向[J];教育发展研究;1997年06期
5 曾天山;教育政策研究刍议[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6 李江源;教育政策失真原因的综合探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0年05期
7 李海霞;国外多媒体计算机教育政策及措施[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0年05期
8 肖雪慧;从根本上检讨教育政策——反思1990年代的教育[J];中国改革;2004年12期
9 陈上仁;;教育制度与政策层面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定位[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吴德刚;;关于构建教育公平机制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路德维珂·科拉罗;胡咏梅;梁文艳;;教育政策的监测与评价:概念、作用、系统框架[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罗志田;;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3 刘继和;米佳琳;陈芳芳;;发达国家和地区教师能源教育政策及启示[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4 田静;施江滨;;美国教育政策中“农村”概念界定的应用与问题[A];农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翟巧相;;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美国联邦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教育政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6 齐红深;;试析历代教育政策对满族教育的作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熊亚;;解读“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9 秦行音;;英国工党教育政策的简要历史变化及新工党的教育政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10 若亚;;《明代的卫学教育》出版[A];明史研究第8辑[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明熹;公平: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葛洪才;以公平理念审视教育政策[N];中国改革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贺春兰;关心现实问题、关怀弱势群体、关注制度创新[N];人民政协报;2003年
4 厉以宁;教育事业与资本市场[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袁振国;全面建设小康:教育政策选择的重点与难点[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葛丰交;《新疆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形成和发展》课题通过专家鉴定[N];中国民族报;2010年
7 朱四倍;择校考量政府教育政策[N];人民法院报;2005年
8 林小英;教育政策“失效”了吗?[N];人民政协报;2004年
9 杨金溪;“最猛教育政策”能否影响全国[N];中国财经报;2007年
10 王柏玲 何连弟 姜澎;以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N];文汇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占萍;清末学校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赵爽;教育政策合法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卉;跨文化语境下香港语文教育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马丽玲;教育政策与台湾1950-60年代文学[D];吉林大学;2005年
5 许建美;教育政策与两党政治——英国中等教育综合化政策研究(1918—1979)[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彬;教育政策基础的经济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全力;国家教育政策对基层教育管理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高学贵;我国农民教育政策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朱金花;教育公平:政策的视角[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孙艳霞;教育政策道德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丹丹;教育资源积聚与政府政策选择[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葛安娜;从“减负”反观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彭华安;独立学院政策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蒋媛媛;1978年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研究——价值观念的变迁及其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胡菡;我国“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的价值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6 黄建军;伦理视角下的教育政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凌凌;教育政策的人文性价值取向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8 彭术连;建国后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樊凌衡;美国“肯定性行动”计划及其对中国教育政策的启示[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杨素明;煤炭行业对口单招教育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898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889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