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自我结构的启动对自我扩张动机水平的影响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2 14:47

  本文关键词:自我结构的启动对自我扩张动机水平的影响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独立型自我结构 互倚型自我结构 自我结构启动 自我扩张


【摘要】:跨文化心理研究是当前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东西方人具有不同的自我结构。西方社会促进独立型自我结构(independent self-construal)的形成,而东方亚洲社会促进互倚型自我结构(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的形成。独立型自我关注自我和发现自我独特的内在品质,强调自我区别于他人的独立性,强调自我与社会分离。互倚型自我强调自我与他人相互间的依赖联系,是一种与他人相联系的自我。互倚型自我结构与自我扩张有相当紧密的联系。近年来,国外心理学研究者对自我扩张理论有大量的研究,自我扩张理论指出,自我扩张是人们的一个核心动机,人们为了提高自己达成目标的潜力而寻求将他人纳入到自我结构中,这与东方人互倚型自我结构正好吻合,重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然而,自我扩张理论是研究者在西方文化背景进行研究并提出的,而西方文化培育的是独立型自我结构,其自我是与他人分离的,不与他人相联系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西方人会有自我扩张动机去寻求将他人纳入到自我结构中,重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呢?本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了自我结构的类型对自我扩张动机水平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西方人为什么有自我扩张动机的解释。 已有的研究表明,虽然西方人表现出独立型自我结构,东方人表现出互倚型自我结构,但是,东西方人都同时具有这两种自我结构,通过实验操作能暂时启动东方人的独立型自我结构以及西方人的互倚型自我结构。这为西方人为什么会有自我扩张的动机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西方人在生活中的很多情景下,会启动互倚型自我结构,因此产生自我扩张动机。据此,本研究假设:人们启动互倚型自我结构时才会产生自我扩张动机,而启动独立型自我结构时,不会产生自我扩张动机。如果这一假设得到证实,那么以上解释就是正确的。 本研究做了两个实验。实验1的目的在于考察能否通过实验操作来诱导出东方人的独立型自我结构。实验为3(启动类型)×2(自我描述)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启动类型为组问变量,包括二个水平,分别为独立型自我结构启动组,互倚型自我结构启动组和控制组;自我描述为组内变量,包括独立型自我描述和互倚型自我描述两个水平。 实验2的的目的在于考察不同启动类型下,自我扩张动机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为单因素实验设计,启动类型也包括三个水平,分别为独立型自我结构启动组,互倚型自我结构启动组和控制组。因变量为自我扩张的动机水平,被试自我扩张的动机水平通过量表测量得到。 本研究的实验结果部分支持了研究假设,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1)中国人的默认自我结构类型是互倚型自我结构。 (2)通过实验操纵可以诱导、激发出中国人的独立型自我结构。 (3)启动不同类型的自我结构会对自我扩张的动机水平造成不同的影响。启动互倚型自我结构时自我扩张动机水平较高而启动独立型自我结构时自我扩张动机水平较低 (4)具有独立型自我结构的西方人仍然有自我扩张的动机,其原因可能是:西方人虽然主要表现出来的是独立型自我结构,但是互倚型自我结构也会表现出来,只是不占主导地位。因此西方人也会产生自我扩张的动机,但是与东方人相比,其自我扩张的动机水平较低。
【关键词】:独立型自我结构 互倚型自我结构 自我结构启动 自我扩张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引言9-10
  • 1 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10-17
  • 1.1 自我结构及其相关概念10-11
  • 1.1.1 自我的基本含义10
  • 1.1.2 自我结构的概念10-11
  • 1.2 东西方自我结构的差异11-12
  • 1.3 自我结构类型的测量与激活方法12
  • 1.4 西方人独立型自我结构与自我扩张理论间的冲突12-17
  • 1.4.1 自我扩张的概念及相关理论介绍12-15
  • 1.4.1.1 自我扩张的概念12-13
  • 1.4.1.2 自我扩张的动机性13-14
  • 1.4.1.3 自我扩张的方式14
  • 1.4.1.4 自我扩张的内容14-15
  • 1.4.1.5 自我扩张的应用研究15
  • 1.4.2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假设15-17
  • 2 自我结构的启动对自我扩张的影响的实验研究17-25
  • 2.1 实验117-21
  • 2.1.1 研究目的17
  • 2.1.2 研究假设17
  • 2.1.3 研究设计17
  • 2.1.4 被试17
  • 2.1.5 实验材料17
  • 2.1.6 实验程序17-18
  • 2.1.7 实验结果18-20
  • 2.1.8 讨论20-21
  • 2.2 实验221-25
  • 2.2.1 研究目的21
  • 2.2.2 研究假设21
  • 2.2.3 实验设计21
  • 2.2.4 被试21
  • 2.2.5 实验材料21-22
  • 2.2.6 实验程序22
  • 2.2.7 实验结果22-23
  • 2.2.8 讨论23-25
  • 3 总结25-27
  • 3.1 总的讨论25
  • 3.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方向25-26
  • 3.3 结论26-27
  • 参考文献27-30
  • 附录30-34
  • 致谢3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尚信;;郭沫若与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J];考试周刊;2011年52期

2 褚勇杰;刘电芝;;记忆自我参照效应的多视角研究进展[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力;;文化漩涡中的溺水者[A];中国李白研究(2000年集)[C];2000年

2 朱滢;;文化、自我与大脑[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郝志红;;关于大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预测因素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朱滢;;自我的神经机制[A];第一届全国脑与认知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杨红升;黄希庭;;群体参照记忆效应的跨文化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秦萍;;和谐心理观及其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困境与反思[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朱长征;;论自我同一性理论在自我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王骏骥;;郭沫若由个人主义向“无我”“突变”的文化根据[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9 侯玉波;田园;;自我、思维方式与个体冲突情境中的情绪表达[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刘胜;;人际冒犯行为的合情合理判断与中庸实践思维的关系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文风 刘兴龙;自我扩张 商业上市公司的救命草还是危机源[N];证券日报;2004年

2 北京检察官 方文;应该重视不诉权的自我扩张问题[N];检察日报;2008年

3 石敬涛;遏制以违法用地为代价的发展冲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4 尹川;弹劾有助于遏制权力滥用[N];中国人事报;2004年

5 陈宜飚;普华永道 摸底外资银行[N];证券日报;2005年

6 侯玉波;心理学视角中的文化[N];浙江日报;2005年

7 记者  韩如冰;市场有望迎来“甜蜜时刻”[N];证券时报;2006年

8 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杨润时;当前仲裁体制和机制改革中的几个问题[N];人民法院报;2008年

9 张兰英;不容忽视的群体力量[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10 李蔚月 王智纲 陈美喜;卫辉市高奏加速发展进行曲[N];新乡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冯晓杭;中美大学生自我意识情绪跨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龙斌;人的自我论[D];中国人民大学;199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积椿;自我结构的启动对自我扩张动机水平的影响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李萱;自我结构和自尊对大学生社会比较结果的影响[D];宁波大学;2011年

3 徐圆圆;大学生中庸自我结构、测量及其与冲突应对策略的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4 贾凤翔;自我扩张与时间维度上的关系满意度评价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5 殷实;文化认同与归国文化冲击[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边境;“自恋”的艺术家[D];重庆大学;2009年

7 周婷婷;快速消费品类奢侈品消费动机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8 徐萍萍;费尔贝恩的人格客体关系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碧云;南京学生的自我增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郝志红;关于大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预测因素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9014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9014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5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