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实验的反馈设计与实现
本文关键词:虚拟实验的反馈设计与实现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有关反馈概念的研究,总结了虚拟实验的反馈内涵,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为指导,建立虚拟实验的反馈设计模型,并对虚拟实验反馈的功能做了分析,从反馈设计的感官层、行为层、交流层和评价层分别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选择物理实验"电磁感应"为案例进行反馈设计,使各层次的反馈在该虚拟实验的各环节形象展现。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关键词】: 虚拟实验 反馈 反馈设计模型 电磁感应
【基金】:吉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虚拟实验在高校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6-27-48) 吉林大学种子基金项目课题“促进学习者元认知能力的虚拟实验研究”(项目编号:450060322052)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O441.3-4;G434
【正文快照】: 通过对大量虚拟实验的观察,笔者发现虚拟实验环境的设计者过多地关注技术本身,逐渐奉行一种“以技术为本”的设计价值观,即以机器为主要逻辑的思维方式和以技术功能以及结构为中心进行设计,将教学内容生搬硬套到网络环境中来,而很少考虑从适应人的生理、心理与行为特征等角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丽;术语“教学交互”的本质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3期
2 张金顺;卢辉炬;;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导航策略[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婷;;现代远程教育中互动理念的分析研究[J];办公自动化;2007年12期
2 刘春荣;刘宝艳;冯u&中;;网络教学平台中交互模块的分析与设计[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韩淑俊;王哲光;;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9期
4 陈丽;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5期
5 陈丽;远程教育中教学媒体的交互性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7期
6 曹良亮;陈丽;;远程学习者异步交互的行为方式和特点[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01期
7 曹良亮;陈丽;;异步交互中远程学习者教学交互水平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02期
8 刘占荣;张宇光;;开放教育“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考核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05期
9 冯乃光;;从交互的重要性谈网络课程的后台管理方法[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11期
10 孙福万;;网上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婷;;现代远程教育中互动理念的分析研究[A];OA’2007办公自动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罗冰烯;武法提;;远程教育中的交互媒体研究[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下册)[C];2006年
3 刘雍潜;李龙;谢百治;潘克明;陈丽;董玉琦;韩锡斌;;《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课题报告[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马红亮;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互动结构[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志文;范式转变与理论构建[D];厦门大学;2006年
3 王笃勤;环境适应型评价模型及其在大学英语评价中的应用[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华;外语教学课程的形成性评估:系统化评估流程的建立和有效性探索[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张立国;虚拟学习社区交互结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辉;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结果处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祝春兰;网络学习中自我监控的结构与影响因素[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健;网络环境下城乡互动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与运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萍萍;汉英(无稿)同声传译中的语法语误可容忍性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孙洁;一项基于建构主义的BBS辅助英语写作教学的案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尤垂珍;建构主义发展性评价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季圣娟;基于档案袋的大学英语写作评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刘重晶;运用形成性评价促进高中英语自主学习的实证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6 赫英杰;课堂评估的验证过程[D];长春理工大学;2002年
7 何芳;论英语教学中的自主阅读[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丁洪霞;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网络教学交互理论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9 姚芳芳;现代远程教育中基于网络的社会性交互环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朱有义;ELT交际评估中的道德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新成;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导航及其实现[J];中国远程教育;2001年08期
2 蔡宪;论教学交互[J];江南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广东;吕思潼;汪洪艳;王春雨;;基于CST的偶极子天线虚拟实验[J];大学物理实验;2011年04期
2 周大章;;电磁感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与有理数乘法法则[J];中学物理;1999年06期
3 徐忠岳;;多功能向心力测量转台[J];物理实验;2011年07期
4 王守行;周志东;;二、电磁感应和力学的综合[J];高中生学习(高三版);2011年08期
5 徐音;;用Geant4对相对论电子的动能与动量关系测量实验的模拟与拓展[J];物理实验;2011年08期
6 黎红;;电磁感应中感生与动生的关系[J];中学物理;2008年08期
7 黄飞;王世运;何仲;郑心武;;浅议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实验教学模式[J];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8 周运生;;优化物理课堂,培养创新能力[J];发明与创新(中学时代);2011年03期
9 张安诚;张敏锐;;情境认知理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1年03期
10 祝晓才;张明;辛华;;“线性系统理论”实践教学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俊兰;;基于网络技术虚拟实验的研究[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赵俊兰;;基于网络技术虚拟实验的研究[A];北京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年会优秀论文[C];2011年
3 王曙光;蒋文斌;金海;马潇;刘超;;一种多学科虚拟实验仿真计算任务分发管理机制[A];第七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11)论文集【poster】[C];2011年
4 冉U_皓;唐九飞;于俊清;;基于Web的计算机学科虚拟实验关键技术研究[A];第七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11)论文集【poster】[C];2011年
5 郭印诚;胡桅林;;玻璃熔窑燃烧状况的虚拟实验[A];全国玻璃工业窑炉新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杨彦明;魏振钢;吴为团;迟忠惠;;一种智能化电路与电子技术虚拟实验系统[A];’2004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陈育明;龙奇;陈大华;左春兰;李维德;王爱群;张秋玲;;LVD电磁感应灯的工作原理和金星灯系列[A];海峡两岸第十二届照明科技与营销研讨会专题报告暨论文集[C];2005年
8 郭印诚;胡桅林;;玻璃熔窑燃烧状况的虚拟实验[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9 郭印诚;胡桅林;;玻璃熔窑燃烧状况的虚拟实验[A];全国玻璃工业窑炉新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张永乐;杨丽雯;;正确认识电子实验教学中虚拟实验的应用[A];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内蒙古 白新华;电磁感应演示电路的改进[N];电子报;2009年
2 山东 王富民;电磁感应演示一例[N];电子报;2008年
3 ;电磁感应[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4 张建华;透视“电磁感应”[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年
5 记者 张朝登;电磁感应热水器备受外商欢迎[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6 主讲人:洪安生(特级教师);电磁感应和电路[N];福建日报;2003年
7 华凌磊;无极电磁感应灯:一盏灯用一辈子不是梦[N];中华建筑报;2004年
8 ;电磁感应热水器创新市场[N];消费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杨伟中;宝钢股份自主研制电磁感应特厚板跻身先进行列[N];上海证券报;2007年
10 秦若云;搭起让人才快速起飞的平台[N];解放军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颖立;体验式虚拟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胡小安;虚拟技术若干哲学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3 郭春钊;基于鱼体肌肉模型的虚拟仿鱼机器人优化设计与仿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4 王晓辉;风力发电机组雷电暂态效应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马晓俊;科学实验的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丁辉;VSC-HVDC与平行架设交流线路电磁感应分析及抑制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7 刘浩;连铸直轧电磁感应补偿加热过程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与开发[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刘金刚;计算机信息输入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97年
9 张小玉;碳纤维智能层的特性及其场域监测[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10 万仁刚;驻波场感应原子相干效应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小红;基于仿真软件的虚拟实验设计与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叶小英;虚拟实验教学系统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与评价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3 魏书莉;桌面虚拟实验中的认知摩擦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吕爱英;网络远程教育虚拟实验课程设计与开发[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郑玉芳;电机拖动基础虚拟实验教学系统的研发[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赵经成;基础虚拟实验及专业虚拟化数字装备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3年
7 曾令菊;基于Virtools的三维虚拟实验的研究与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汉国;基于VR技术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实验研究与实现[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9 宁建平;基于Web的虚拟实验研究与实现[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10 朱汉洪;远程虚拟实验过程模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9138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913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