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利益下的科南特教育机会均等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国家利益下的科南特教育机会均等思想研究
【摘要】:在国家处于快速发展与变革时期,教育问题就不能仅仅局限在教育领域里,笔者认为会进一步上升到更宽广的国家领域。科南特的“教育机会均等”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它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机会均等,而是在个人本位主义和国家本位主义的冲突下试图构建一种新的平衡。能否构建这种“相对”的均等,能否在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对个人乃至整个国家都是极为重要的。本文从国家利益角度出发,梳理并阐述科南特教育机会均等理念,对我国目前在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希望通过对科南特的研究来探寻出路,以期达到最大限度的平衡。 本文采用了文献法,通过阅读科南特著作、传记等第一手资料,分析科南特在通识教育、英才教育和综合中学建议中机会均等思想并结合他人相关研究成果等第二手资料,来全面整理科南特教育机会均等思想教育的理论;历史研究法,通过对50、60年代美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论述,来纵向整理科南特通识教育、英才教育和综合中学的历史发展轨迹,从而对研究科南特教育机会均等思想做更深层次的挖掘;比较研究法,通过对科南特教育机会均等思想的研究对比当今中国教育现状,提出了科南特教育机会均等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从局部来看,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各地区也不平衡。因此,要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也必然会出现一些不均等现象。对于这些客观现象的存在,若不予理睬或不引起重视,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制止,就会造成这些不均等现象的扩大,进而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而且不利于现代化步伐的快速迈进。所以应该客观地正视这些现象。如何在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尽量的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科南特 国家利益 教育机会均等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40-09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7
- 引言7-13
- (一) 问题的提出7-8
- (二) 相关概念界定8-9
- (三) 研究现状9-12
- (四) 研究价值与方法12-13
- 一、科南特教育机会均等思想产生的渊源13-17
- (一) 冷战时期的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13-14
- (二) 教育机会均等思想产生的个人因素14-17
- 二、科南特教育机会均等思想的主要观点17-28
- (一) 通识教育中的教育机会均等思想17-21
- 1. 通识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17
- 2. 通识教育是政局稳定与意识形态同一的有力保障17-21
- (二) 英才教育中的教育机会均等思想21-24
- 1. 英才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21
- 2. 英才教育的目的是服务于冷战和建立理想的无阶级社会21-24
- (三) 综合中学中的教育机会均等思想24-28
- 1. 综合中学产生的时代背景24-25
- 2. 综合中学是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有力工具25-28
- 三、科南特教育机会均等思想评价28-31
- (一) 科南特教育机会均等思想的优点28-29
- 1. 最大限度的保障了教育的公平28
- 2. 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28-29
- 3. 为"英才教育"提供了新途径29
- (二) 科南特教育机会均等思想的不足29-31
- 1. 不够重视女子教育29
- 2. 没有深入研究黑人教育问题29-31
- 四、科南特教育机会均等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启示31-34
- (一) 开创多元化的义务教育31-32
- (二) 公平竞争下的尖端人才培养32
- (三) 依据能力的选修课制度32-34
- 结语34-35
- 参考文献35-39
- 后记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宝琰;万明钢;;我国“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实证研究成果评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07期
2 张正;;女性主义视野下教师课堂教学中教育机会均等的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吴小绒;;从教育的机会均等审视当代中国的教育公正[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李志文;;谈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J];教育艺术;2011年06期
5 熊春文;陈辉;;西方国家教育机会均等及其观念的历史演进[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陈晓飞;;高等教育机会平等要素和结构的演进[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7 周蕾;;论教育民主化[J];大众文艺;2011年16期
8 陶行知;;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J];生活教育;2011年14期
9 杨曦婷;;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发展战略的发展及启示[J];职业时空;2011年08期
10 朱城;;国家高等教育助学制度的基本理论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晶;;高等教育高收费:现状、原因及对策[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范玮;;美国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中等教育改革指导思想浅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3 郭红霞;;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基础教育阶段整合科学课程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4 韩继伟;;破解西部高校师资困局的几点思考[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5 陈伯璋;;台湾教育改革的另类省思[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变革时代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责任与未来”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6 蒋丹;;英美对教育公平的探索——基于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的考查[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李立娥;;试析和谐社会实现教育公平的社会性别环境与途径[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中国道路和社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王晶晶;;择校:促进还是抑制教育公平?[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高扬;;义务教育校际均衡指标综述[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刘海燕;;从教育公平的视角探析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金燕;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教育机会均等[N];学习时报;2009年
2 刀福东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机会均等——理想抑或现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周金燕;教育公平——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N];学习时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冯洁;我们到了整体设计与改革的阶段[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5 ;从统一学校到统一市场康永久[N];人民政协报;2005年
6 彭湖湾;不应出现的“王守奇”现象[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7 杨胜华;整合城乡资源 突破发展瓶颈[N];中国民族报;2010年
8 袁振国;促均衡发展 各国政府在努力[N];人民政协报;2002年
9 记者 李益众;四川 协调城乡发展扶持困难群体[N];中国教育报;2010年
10 万静波;教育,实现社会公平的利器[N];南方周末;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喜娟;美国综合高中发展危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敬少丽;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教育机会均等[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强;理想与现实:美国农村普及教育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向荣;科南特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5 董美英;教育机会均等视阈下重点高校大学生来源的历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侯威;要素主义教育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桂绍贞;台湾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管理策略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蒋馨岚;传统与超越: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的价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孔凡琴;多维视阈下的英国高中教育办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晓雨;国家利益下的科南特教育机会均等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宋鹏云;科南特的大学科研观及其实践探析[D];河北大学;2009年
3 李彤彤;美国教育机会均等运动:理论探讨与实践策略[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超;和谐社会视角下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5 孙晓丽;论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机会均等[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窦坤;科南特中学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中学教育改革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向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配置制度与教育机会均等——以武汉市东西湖区中小学为个案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8 许柳青;试论科南特的教师教育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伟;农村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问题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10 欧阳宇;走向公平:高等教育收费改革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9391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939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