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专业兴趣度与转专业倾向及行为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专业兴趣度与转专业倾向及行为的关系
【摘要】:本研究对576名大学生的专业兴趣度、转专业倾向及行为进行了调查,以考察大学生专业兴趣度对转专业倾向及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专业兴趣度是转专业倾向的一个有效预测指标,专业兴趣低是导致转专业的最主要原因;(2)专业兴趣度通过影响转专业倾向,间接地对转专业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3)其他因素也会影响从转专业倾向到转专业行为之间的转变。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期望对转专业工作的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
【关键词】: 大学生 专业兴趣度 转专业
【基金】:华东师范大学教学建设基金“本科生转专业改革效果评价研究”
【分类号】:G442
【正文快照】: 1引言大学生专业兴趣缺失已经是高校普遍存在的并且影响其长远发展的严重问题。据调查,在一些高校中,因不喜欢所学专业而厌学的学生比例竟达40%[1]。许多大学新生在入学后往往发现对自己所学专业并不感兴趣,从而导致失望、沮丧等负面情绪的产生,继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和学业问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文辅相;我国大学的专业教育模式及其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2 孙士宏;;大学生转专业问题初探[J];大学教育科学;2005年06期
3 黄伟达;我国高校本科生转专业动因调查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年02期
4 沈银花,陈毅广;对大学生转专业的“另类”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3年05期
5 陈剑波,朱良;透视高校转专业现象 构建良好的转专业机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05年01期
6 舒剑萍,何宏宝;影响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学习相关因素[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浩;对我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周志田;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探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贺祖斌;;论高等教育系统与环境的生态平衡[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05期
4 陈兴明;我国大学素质教育的实践进展[J];高等理科教育;2001年04期
5 朱曼;浅议我国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走向[J];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05期
6 朱曼;大学通识教育的文化困境与会通创新方式[J];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11期
7 汤智;陈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社会学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7年05期
8 靳艳军;赵根明;;生命质量测定量表在我国的应用[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06年06期
9 杨杏芳;;大学教学制度改革:在历史与未来之间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01期
10 左兵,许兰平 ,王政爱;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发展及其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浩;;对艺术类院校——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周泉兴;我军院校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D];厦门大学;2001年
3 张金福;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陈桂尧;中国大学参与国家创新系统的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张奎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陶能祥;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周劲松;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教学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春;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探索[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罗念安;高校校园商业空间的设计与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3 谷建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晓丹;高校竞争力与大学专业评价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黄华;中国管理教育现状及发展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婷婕;高教园区大学生生活质量的现况调查[D];浙江大学;2005年
7 姜伟;大学校园空间布局的可生长性的探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8 张力;当代高校整体式教学楼群空间形态设计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9 李宏;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10 郑成兵;军队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硕士(MPH)专业学位课程设置改革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晓东;中美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2 文辅相;我国大学的专业教育模式及其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3 金顶兵;;中国制度环境下本科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探索与实践——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的案例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4 王勤,童腮军;高考学生专业选择与专业兴趣相符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09期
5 舒剑萍,何宏宝,李景玉;大学生生命质量调查[J];医学临床研究;2002年08期
6 齐义山;从学生权利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03年05期
7 骆巧凤,戚锦阳,邓建平;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专业思想的影响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1期
8 沈银花,陈毅广;对大学生转专业的“另类”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3年05期
9 陈林庆,石洲宝,彭晓明,孙宏,张瑜,李向丽,李丹琳,陈利民,吴俏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21期
10 舒剑萍,何宏宝;大学生家庭因素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菊芳;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开展健康教育刻不容缓[J];四川体育科学;1995年01期
2 孙东方;张锦高;;对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另一种探讨[J];社会心理科学;2001年03期
3 曹鸣岐;大学生网络情结的心理学思考[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4 张小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2年03期
5 陈林;;信息网络“网”住了什么——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解析[J];社会心理科学;2002年03期
6 李虹;大学生自尊状况的调查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2期
7 贺军生;;论扩招时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J];社会心理科学;2003年03期
8 胡解旺,欧清华;就业的迷失——大学毕业生堕入传销陷阱的心理效应[J];青年探索;2004年06期
9 刘晓宇;;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交往归因与疏导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4年18期
10 肖三蓉,王挺,雷良忻;大学生抑郁心理成因和心理健康教育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试析心理量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的应用状况[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2 徐辉;;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的思考[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3 陈其华;;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董海婧;褚宇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迟立忠;周湘文;;大中学生身体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整体自尊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杨凯;张烨君;;当代大学生诚信人格特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罗佳;姚本先;;当代大学生形象的心理学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丁秀玲;韩力争;冯玉州;;大学生的人格描述与心理健康教育[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9 杨心德;蔡李平;张莉;;大学生日常生活事件压力指数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闫琼;王有智;;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桑红;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常用办法[N];四平日报;2006年
2 周慧虹;就业大学生别被心理不适应难倒[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3 记者 赵大勇邋赵小羽;不善交友致大学生心理疾患,父母有责任[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4 通讯员 安立新邋记者 荣肖磊;我省2007年度“助学工程”受助生确定[N];河北日报;2007年
5 何桥;铜山县大学生村官服务远教培训[N];江苏科技报;2008年
6 代乐;2006年度“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启动[N];贵州日报;2006年
7 郭伟;人际关系问题成大学生头等“心病”[N];河北日报;2007年
8 蔡曙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与预防[N];光明日报;2006年
9 记者 刘晓峰;国家省十七家新闻媒体聚焦我市“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N];辽源日报;2007年
10 桑爱梅;如东远教为大学生村官添力[N];江苏科技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朱艳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佳川;体育锻炼对降低大学生自卑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5 李j;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马嵘;不同运动方式和情境对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8 张瑜;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9 张雯;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渭玲;媒体暴力信息对不同现实暴力接触大学生生理心理的不良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成义;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高迎浩;大学生愤怒情绪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3 阳柳青;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孙竟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5 石晓勇;大学生性别角色态度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6 杨琳娜;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7 冯红霞;体育院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8 肖秋萍;团体心理咨询促进大学生自我接纳水平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王彦如;山西省大学生SCL-90的常模建立[D];山西大学;2003年
10 张岩;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其教育[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9487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948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