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视域下的学科分类研究——基于比较的视野
本文关键词:制度视域下的学科分类研究——基于比较的视野
【摘要】:学科分类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行为,它包含着深层次的制度设计。中外学科分类在分类主体、分类过程、分类形式、分类结果及其运用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并形成了不同模式。通过比较分析,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现有学科分类体制,提升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将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关键词】: 学科 学科分类 学科制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比较视野下的国内外一流大学学科建设体制与机制研究”(12YJC880155)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3
【正文快照】: 学科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最直接、最直观的尺度。学科建设也因此成为大学办学的核心工作。然而,对我国大学而言,学科建设的基本前提是学校所建设和发展的学科首先必须在“学科分类目录”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是学科“合法化”存在的先决条件。也正因为如此,学科分类制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鲍嵘;美国学科专业分类系统的特点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2 王春艳;;三种分类框架视域中的学科分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3 张振刚;向敛锐;;美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分类目录的系统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店辉;刘佳;;中美学科专业目录的差异分析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年04期
2 胡伟力;吴忠均;;学科目录修订中的护理学设置问题研究[J];重庆医学;2011年02期
3 付婕;;“个别专业”设置对高等教育的启示[J];大家;2010年14期
4 仇鸿伟;王报平;;美国公立研究型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以明尼苏达大学为例[J];大学(学术版);2011年04期
5 王莉华;顾建民;;美国高校专业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6 刘小强;王锋;;关于60年来我国专业制度的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7 罗丹;;课程建设: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8 张玉岩;王蒲生;;学科群视野的美国研究生规模和结构演变及启示[J];高教探索;2010年03期
9 杨彤丹;;论生命法的学科定位[J];东方法学;2012年05期
10 邓耀彩;;高校定位:自生秩序还是管制[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鲍嵘;高深学问与国家治理[D];厦门大学;2004年
3 阳荣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宝蓉;台湾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孔寒冰;基于本体的工程学科框架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胥秋;大学学科文化的冲突与融合[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焦磊;微型社会高等教育发展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毅立;陕西省属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结构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阎俊;部分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成效评价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3 周丽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专业设置政策的变迁与前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胡伟力;我国医学门类学科目录修订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5 苑金婷;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6 田玉梅;高校专业结构的演变与服务社会相关性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7 杨二辉;我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8 赵晓晓;高等院校新专业的设置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9 唐诚江;理论转向与建制嬗变:1949—1956年间的教育学[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10 吴爱华;民族类学科在我国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的设置与调整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伟廉;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划分与授权问题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2 王战军;翟亚军;;关于《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3 梁传杰;罗勤;梁碧涛;;对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调整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01期
4 方文 ,韩水法 ,蔡曙山 ,吴国盛 ,郑杭生 ,吴志攀 ,萧琛;学科制度建设笔谈[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龙;;从动画的创作与运用谈高校动画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03期
2 张应强;郭卉;;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定位[J];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3 王建华;学科、学科制度、学科建制与学科建设[J];江苏高教;2003年03期
4 孔寒冰;;法国工程教育系统与学科专业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5 何静;;分学科指导思想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应用[J];职业时空;2010年12期
6 赵静;于顶成;何勇;;结合我校实际的工程管理专业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漫谈[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19期
7 曹海艳;罗尧成;孙绍荣;;中美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年08期
8 庞青山,曾山金;大学学科制度内涵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04期
9 张小敏;;英国高等艺术教育学位体系与学科分类现状分析[J];艺术百家;2008年04期
10 王建华;高等教育学的演进——学科制度的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凯;;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高教科研课题《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发展模式研究》研究报告[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2 任露泉;;高校科技创新的认识与实践[A];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李丽红;;江苏某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绩效的灰色定权聚类分析[A];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刘瑞涵;吴春霞;桂琳;;浅谈人才培养中的学科与专业建设[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5 朱平;;探析高校学报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四集)[C];2006年
6 丁邦平;;科学教育(学)学科建设三题[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曹小林;赵涛;周孑民;周萍;;优化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抓好学科建设[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8 刘鹤成;;浅议学术交流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A];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9 孙桂芳;王永权;仲实;包志宏;;重大科技专项给高校学科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A];第二届全国医学科研管理论坛暨医学科研管理处(科)长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李海燕;邵雪梅;张茂先;;加强学科建设,提升高校综合实力[A];中华医学会医学科研管理学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医学科研管理研讨会征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胜江;三军医大实施学科分类发展战略成果丰硕[N];科技日报;2008年
2 ;人才孵化器 振兴新引擎[N];徐州日报;2010年
3 边丽霞 涵薏;战略先行创佳绩[N];上海科技报;2010年
4 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教育组供稿;日将改革学生学科分类制度[N];中国教育报;2002年
5 张三夕;谈谈学科建设的非学术化问题[N];文艺报;2004年
6 记者 张策;本市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N];天津教育报;2007年
7 东北林业大学党委书记 王学全;强化特色优势 实现行业高校的科学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9年
8 记者 方亮;沈航由“学院”更名为“大学”[N];辽宁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朱振国 本报通讯员 易海明;学科建设是高师院校的发展之本[N];光明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夏斐邋本报通讯员 周挥辉 刘中兴 党波涛;枝繁叶茂桂子山[N];光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兵;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制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刘小强;学科建设:元视角的考察[D];厦门大学;2008年
3 王健;我国教师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及学科体系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梅;基于生态原理的学科协同进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5 夏桂华;基于层次定位的我国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6 郭树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生态系统发展模型及仿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7 陈敏;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仁义;高校教师科技绩效评价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黄亲国;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与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10 戴开富;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昀;论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规划[D];湖南大学;2005年
2 于文波;研究型学院学科建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3 栗新;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4 王京;地方高等学校特色学科建设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立伟;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大学学科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金京姬;合并重组的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李华;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8 王晓燕;中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探析[D];河海大学;2007年
9 余珊珊;紧缺人才培养背景下的上海市高校学科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单佳平;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23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1023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