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入学动因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3 02:16

  本文关键词:教育学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入学动因调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学 跨学科 动因 入学动机


【摘要】: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学科硕士研究生的队伍也愈发壮大,教育学作为其中一门重要的学科,也存在明显的跨考现象。教育学跨考生中不仅存在一级学科的跨度,有的甚至是理工科跨到教育学的“文理大转行”。虽然教育学跨考生具备多重学科背景的优势,但是对教育学科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就业形势都不甚了解。不同的入学动机对其跨考之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就业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了解教育学跨考生的入学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端正教育学跨考生入学动机,促进教育学跨考生更好更全面成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鉴于此,本研究采用自编《教育学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入学动因调查问卷》,以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三所师范类高校的在校教育学跨考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采用网络问卷形式对已毕业的跨考生进行了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以推拉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为理论支撑,了解教育学跨考生的入学动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教育学跨考生的入学动机由多种综合构成,“为了从事教育事业”、“为了更好的就业”、“提升学历”、“进一步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是四项主要入学动机。2、教育学跨考生入学动机在不同变量上存在差异。(1)不同性别变量上,在“为了从事教师事业”、“希望更换一所更好的学校”、“对教育学学术的追求”、“为将来读博打基础”、“毕业后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满足父母或他人的期望方面”六个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2)是否应届变量上,在“对教育学学术的追求”、“暂避就业压力”、“希望更换一所更好的学校”、“希望留在大城市”四个方面差异性相对明显;(3)读研之前是否有工作经历变量上,在“为了从事教育事业”和“暂避就业压力”两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4)不同学科跨度变量上,在“为了从事教育事业”、“为了更好的就业”、“对本科学校层次不满,提高学历”、“希望更换一所更好的学校”、“对教育学学术的追求”、“更换专业”六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5)不同本科学校层次变量上,在“对教育学学术的追求”、“对本科学校层次不满,提高学历”、“更换专业”、“更换一所更好的学校”、“进一步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五个方面存在差异性。3、教育学跨考生入学动机呈多样化且由主导性动机支配,94%的跨考生入学动机由三项或三项以上综合组成;入学动机在目标、教育价值规范、思维过程方面趋于理性,但也存在对教育学缺少全面了解的不理性现象,造成部分教育资源浪费;入学动机功利化色彩比较浓厚,教育学学术色彩严重不足;入学动机带有部分的消极成分。4、“教育学相对较好考取”是学生跨考教育学的主要影响因子。原因在于:教育学考研门槛较低;教育学专业课备考相对容易;教育学考研分数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较低;教育学专业不考数学。5、教育行业本身的优势因素和跨考生个人因素是影响学生跨考教育学的主要因素。6、教育学跨考生入学动机的影响因素由多种构成,学生跨考教育学行为是多种因素交叉作用的结果,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既有直接因素也有间接因素。7、建议:(1)改革教育学招生制度,选拔真正适合学习教育学的专业人才;(2)完善培养机制,探索适合教育学跨考生特点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教育学 跨学科 动因 入学动机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3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25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8-9
  • 1.1.1 研究背景8
  • 1.1.2 问题的提出8-9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9-10
  • 1.2.1 研究目的9-10
  • 1.2.2 研究意义10
  • 1.3 研究方法10-11
  • 1.4 文献综述11-18
  • 1.4.1 国外研究现状11-13
  • 1.4.2 国内研究现状13-18
  • 1.5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18-25
  • 1.5.1 概念界定18-20
  • 1.5.2 理论基础20-25
  • 第2章 调查的实施25-45
  • 2.1 调查过程25-29
  • 2.1.1 初测问卷的编制25-27
  • 2.1.2 初测问卷的施测及分析27-28
  • 2.1.3 正式问卷的结构和施测28-29
  • 2.2 调查结果29-45
  • 2.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29-34
  • 2.2.2 过程性问题调查34-40
  • 2.2.3 入学动机调查40-42
  • 2.2.4 影响因素调查42-45
  • 第3章 教育学跨考生入学动机现状分析45-67
  • 3.1 入学动机的总体概况45-54
  • 3.2 入学动机的差异性分析54-61
  • 3.2.1 教育学跨考生入学动机在不同性别上的差异54-55
  • 3.2.2 教育学跨考生入学动机在是否应届上的差异55-56
  • 3.2.3 教育学跨考生入学动机在有无工作经验方面的差异56-57
  • 3.2.4 教育学跨考生入学动机在学科跨度方面的差异57-59
  • 3.2.5 教育学跨考生入学动机在本科学校层次方面的差异59-60
  • 3.2.6 其他方面差异60
  • 3.2.7 小结60-61
  • 3.3 教育学跨考生入学动机的特征分析61-63
  • 3.3.1 入学动机呈现多样化且由主导性动机支配61
  • 3.3.2 入学动机趋于理性但是理性中存在缺失61-62
  • 3.3.3 入学动机呈现功利化62-63
  • 3.3.4 入学动机与读研期间学习生活状态不一定成正比63
  • 3.4 教育学跨考生入学动机盲点分析63-67
  • 3.4.1 入学动机带有一定的消极成分63-64
  • 3.4.2 入学动机的教育学学术色彩不够浓厚64-65
  • 3.4.3 入学动机对就业方面的考虑不够详细65-67
  • 第4章 教育学跨考生入学动机影响因素分析67-72
  • 4.1 教育学专业相对较好考取是影响学生跨考教育学的首要因子67-70
  • 4.1.1 教育学考研门槛较低67
  • 4.1.2 教育学专业课备考相对容易67-68
  • 4.1.3 教育学考研分数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较低68-70
  • 4.1.4 教育学专业不考数学70
  • 4.2 教育行业因素和个人因素是影响学生跨考教育学的主要因素70-71
  • 4.3 教育学跨考生入学动机的影响因素由多种因素构成71-72
  • 第5章 教育学跨考生入学动因理论解析72-86
  • 5.1 基于推拉理论的教育学跨考生入学动因解析72-77
  • 5.1.1 本科专业的推拉力因素73-75
  • 5.1.2 教育学科的推拉力因素75-76
  • 5.1.3 其他推拉力因素76
  • 5.1.4 小结76-77
  • 5.2 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教育学跨考生入学动因解析77-86
  • 5.2.1 理性选择理论的分析思路77-78
  • 5.2.2 学生跨考教育学行为的理性表现78-82
  • 5.2.3 学生跨考教育学行为的非理性表现82-85
  • 5.2.4 小结85-86
  • 第6章 对策与建议86-92
  • 6.1 改革教育学招生制度,选拔真正适合学习教育学的专业人才86-88
  • 6.2 完善培养机制,探索适合教育学跨考生特点的培养方法88-92
  • 结语92-94
  • 参考文献94-98
  • 附录98-106
  • 致谢106-10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晓光;试谈教育学的人文属性[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2 叶巧先;认识与分析:教育学中国化[J];理工高教研究;2002年05期

3 杨宏飞,刘佳;教育学面临的几个挑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17期

4 巴战龙;教育学的尴尬[J];读书;2003年10期

5 ;教育学的贫困[J];教师之友;2003年10期

6 孟兰兰;;谈隐喻在教育学中的作用[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李政涛;教育学的生命之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09期

8 周宗钞,盛群力;从“科学化”到“消亡”——对教育学的回顾和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09期

9 李政涛;解读课程理论与教育学的关系——兼论当前课程研究方向的转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10 李菲;试论教育学的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定位的演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教育学方法论是什么?[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杨小微;;中国教育学:在与相关学科的对话中成长[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3 李乃涛;;民间教育学述评[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4 ;第二章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修养[A];博物馆社会教育[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应强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学依然面临“学科化”困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庞守兴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顶天立地”:中国教育学发展之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伍红林;调准我们教育学的焦距和色温[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钟启泉;告别“罐装” 走近真实[N];中国教育报;2002年

5 刘慧珍;寻找“教育学文化性格”之径[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金鑫;《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建造教育学理论大厦基石[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7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顾明远;《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讨》 探未发明的新理 入未开化的边疆[N];中国教育报;2001年

8 周霖;重建教育理论创新的灵魂[N];中国教育报;2005年

9 刘旭东 西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提供平台:引领教育与社会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燕敏;论教育学话语[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程亮;教育学的“实践”关怀[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庞庆举;教育学的人性假设与理论构建的关系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朱成科;生成论哲学视阈中的现实教育“道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东方;复杂性理论观照下的教育之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马德四;教育信息化本质研究:教育学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珂;论教育学的人文意蕴[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王晴;“教育学立场”辨[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惠雨;论教育学话语的若干问题及未来趋势[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辉;教育学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入学动因调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5 陆婷;论教育学话语的形成[D];苏州大学;2009年

6 李迪;无立场教育学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燕敏;论教育学的方法论基础[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雪;教育学原创性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9 张晓东;从学校教育情境中的惩罚谈作为策略的教育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婧;国外教育学著作中的范畴及其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222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10222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0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