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5 14:49

  本文关键词:研究型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研究型农业大学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创新 平台


【摘要】:硕士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中高层次的教育,具有典型的精英性、专业性和探究性的本质特征,即是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主渠道,也是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纽带。本研究主要以研究型农业大学为背景,以国家关于2010-2020年发展纲要有关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精神为核心,遵循高等教育及人才培养规律,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及比较研究法等,探索我国研究型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我国正处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自1991年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以来,为了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种类不断增多,培养规模也日益壮大,专业学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日益凸显出重要的作用。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是两种完全不同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入学形式、培养方法及质量控制上有很大差异。 审视我国研究型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以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可以看出,一方面,我国研究型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逐渐增多、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培养形式日趋多样、培养条件也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客体学生质量和数量、培养主体导师的质量和数量、培养方法、培养管理及培养评价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通过对美国“专业式”和“协作式、德国“师徒式”及日本“产官学一体化”研究型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分析,归结出国外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给我们的启示有:“坚持改革与创新,不断完善学位体系;培养目标立足国情、立足社会需要;拓展入学形式和渠道,创新教学方法;提倡人才联合培养,共享社会资源;创新管理模式,树立开放、互动、和谐的管理理念及创建良好学术环境,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提出研究型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要树立“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培养理念、设定“层次分明,优势突出”的培养目标、打造“资源共享,互动管理”的培养平台、力行“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中心”的培养机制及营造“快乐学习,健康发展”的培养环境等若干建议。 最后,在结语部分归纳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研究特色、研究存在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关键词】:研究型农业大学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创新 平台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43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1 绪论10-19
  • 1.1 问题的提出10-12
  • 1.1.1 国家政策的支持10
  • 1.1.2 社会经济发展的亟需10
  • 1.1.3 学校自身发展的选择10-11
  • 1.1.4 现行培养模式需要改革创新11-12
  • 1.2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12-13
  • 1.2.1 研究意义12
  • 1.2.2 研究目的12-13
  • 1.3 文献综述13-18
  • 1.3.1 国外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13-14
  • 1.3.2 国内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14-18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18-19
  • 1.4.1 研究思路18
  • 1.4.2 研究方法18-19
  • 2 研究型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基础19-26
  • 2.1 理论基础19-21
  • 2.1.1 高等教育理论19
  • 2.1.2 创新型人才理论19-20
  • 2.1.3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20
  • 2.1.4 产学研结合论20-21
  • 2.2 概念认识21-23
  • 2.2.1 研究型大学21-22
  • 2.2.2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22
  • 2.2.3 学术学位22-23
  • 2.2.4 专业学位23
  • 2.2.5 创新23
  • 2.3 比较探讨23-26
  • 2.3.1 研究型大学与研究型农业大学23-24
  • 2.3.2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内部要素分析24
  • 2.3.3 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比较24-26
  • 3 我国研究型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分析26-39
  • 3.1 我国研究型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概况26-30
  • 3.1.1 培养类型逐渐增多26-27
  • 3.1.2 培养规模不断扩大27-28
  • 3.1.3 培养形式日趋多样28-29
  • 3.1.4 培养条件日渐改善29-30
  • 3.2 我国四所研究型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30-34
  • 3.2.1 培养目标30-31
  • 3.2.2 入学形式31-32
  • 3.2.3 培养方法32-33
  • 3.2.4 质量控制33-34
  • 3.3 我国研究型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困境34-39
  • 3.3.1 培养目标定位的困境34
  • 3.3.2 培养客体学生质量和数量的困境34-35
  • 3.3.3 培养主体导师质量和数量的困境35-36
  • 3.3.4 培养方法创新的困境36-37
  • 3.3.5 培养管理创新的困境37-38
  • 3.3.6 评价体系创新的困境38-39
  • 4 国外研究型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之镜鉴39-50
  • 4.1 美国研究型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39-43
  • 4.1.1 美国研究生的学位制度39-40
  • 4.1.2 美国研究型"专业式"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40-41
  • 4.1.3 美国特殊职业教育(FPD)"协作式"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41-43
  • 4.2 德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43-45
  • 4.2.1 德国研究生的学位制度43
  • 4.2.2 德国"师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43-45
  • 4.3 日本研究型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45-47
  • 4.3.1 日本研究生的学位制度45
  • 4.3.2 日本"产--官--学一体化"研究生培养模式45-47
  • 4.4 启示47-50
  • 4.4.1 坚持改革和创新,不断完善学位体系47
  • 4.4.2 培养目标立足国情、立足社会需要47
  • 4.4.3 拓展入学形式和渠道,创新教学方法47-48
  • 4.4.4 提倡人才联合培养,共享社会资源48
  • 4.4.5 创新管理模式,树立开放、互动、和谐的管理理念48
  • 4.4.6 创建良好学术环境,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48-50
  • 5 研究型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立体式"培养模式探析50-62
  • 5.1 树立"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培养理念50-51
  • 5.2 设定"层次分明,优势突出"的培养目标51-52
  • 5.3 打造"资源共享,互动管理"的培养平台52-57
  • 5.3.1 教育资源共享的平台52-54
  • 5.3.2 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54-55
  • 5.3.3 教学互动管理的平台55-57
  • 5.4 力行"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中心"的培养机制57-60
  • 5.4.1 人才机制57
  • 5.4.2 分流机制57-58
  • 5.4.3 奖励机制58
  • 5.4.4 竞争机制58-59
  • 5.4.5 淘汰机制59
  • 5.4.6 评价机制59-60
  • 5.5 营造"快乐学习,健康发展"的培养环境60-61
  • 5.5.1 营造快乐学习的培养环境60
  • 5.5.2 营造身心健康的培养环境60-61
  • 5.6 研究型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立体式"培养模式结构图61-62
  • 结语62-64
  • 参考文献64-70
  • 附录1——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论文发表及参与科研情况70-71
  • 附录2——2008年四所研究型农业大学部分指标比较一览表71-72
  • 附录3——论文表格汇总72-74
  • 致谢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帆;王红梅;;德国大学博士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及变革尝试[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11期

2 高益民;;创新人才培养与新世纪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11期

3 刘红奎;仪建红;赵培现;;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及改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年02期

4 汝艳琴;;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之协作式[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年04期

5 张俊;李忠云;;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发展趋势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6 张俊,李忠云;农业产业化背景下我国高等农业院校龙型产学研结合模式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2年01期

7 吴淑娟,龚祖文;高等农业教育研究20年的反思和展望[J];高等农业教育;2002年12期

8 刘旗;农业可持续发展与高等农业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3年06期

9 李阿利,胡新喜,郭时印,毛友纯;加强农业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02期

10 秦发兰,胡承孝;农林院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湖南文理学院副院长 教授 姚春梅;[N];光明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晓陆;建立并实施研究生培养淘汰机制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2 陈丽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系统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陶春莉;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演变轨迹及其时代特征[D];兰州大学;2006年

4 贾改平;中韩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颜立;研究型大学硕士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D];西南大学;2008年

6 苏曼虹;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周频;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377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10377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0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