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
本文关键词: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
【摘要】: 工科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大批高层次工程技术专门人才的任务。正确地认识和分析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工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 本文以广东省2005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背景,在类比了国内外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理论、美国马兹罗的创新能力分类理论和英国沃拉斯的创新“四阶段模型”理论,对我国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分类、表现形式、优势特征、薄弱环节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对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理解,主要是指善于发现问题,并能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综合能力,其中科研能力最为重要;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创新环境、科研实践、科研创新四个方面,按表现形式可将创新能力分为潜在的创新能力和显在的创新能力。总结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优势特征为:思维联想的灵活性;质疑权威的批判性;理论与实践的适用性,指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薄弱环节主要是:兴趣动力欠持久;缺乏合作精神;知识结构欠合理;忽视实践环节且易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进而对工科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科研选题、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最后,结合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运用灰色聚类理论,构建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结论: 1、在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既不能过分地要求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必须达到较高的程度,也不能忽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作用;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和滋生环境。 2、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课程教学、学术实践和学术交流、学位论文写作、导师指导以及教学科研管理诸方面,加强管理,提出对策。 3、科研选题是确定本项科研的目的和对象,也是工科研究生从预备阶段转入主要阶段的关键步骤,通过对科技问题、科研课题、选题原则、途径和过程的认识和分析,对于工科研究生确立有创新的科研课题起着积极的作用。 4、工科研究生创新思维是其产生创新能力的一个主要方面,在创新活动中,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也要能够正确的掌握和运用一些创新技法,这样能更有效地克服创新活动中的困难,在不断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同时,不断地改进客观并超越客观。 5、利用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灰色聚类评价模型可以对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定量的评价。当然,这种评价也只是相对的,评价的创新能力是工科研究生显在的创新能力,并没有评价出工科研究生潜在的创新能力。 本文对我国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分析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研究生创新能力,尤其是对于培养和提高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将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工科 研究生 创新能力 培养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64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2
- 第一章 绪论12-31
- 1.1 相关概念12-1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8-28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8-24
- 1.2.2 国内研究现状24-28
-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28-29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29-31
- 第二章 研究生创新能力分析31-38
- 2.1 创新能力的内涵31-32
- 2.2 创新能力的分类和表现形式32-34
- 2.3 创新能力的优势特征、薄弱环节和影响因素34-38
- 第三章 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解析38-51
- 3.1 科研能力的界定38-39
- 3.2 科学研究、科研品质和科研能力的关系39-43
- 3.3 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和特点43-44
- 3.4 科研能力的不足之处44-47
- 3.5 提高科研能力的对策47-51
- 第四章 科研选题与创新能力解析51-58
- 4.1 科技问题和科研选题区别51-54
- 4.2 科研选题原则54-55
- 4.3 科研选题的思路55-56
- 4.4 科研选题的过程56-58
- 第五章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索58-76
- 5.1 开拓创新思维58-66
- 5.1.1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58-60
- 5.1.2 影响创新思维的因素60-61
- 5.1.3 创新思维的阶段61-63
- 5.1.4 创新思维的方法63-64
- 5.1.5 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64-66
- 5.2 挖掘创新技法66-76
- 5.2.1 创新技法发展概述66-70
- 5.2.2 创新技法的分类70-71
- 5.2.3 创新技法71-74
- 5.2.4 创新技法的应用特性74-76
- 第六章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76-95
- 6.1 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功能76
- 6.2 设计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76-77
- 6.3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77-79
- 6.4 创新能力指标权重的建立79-91
- 6.5 创新能力灰色聚类评价模型91-92
- 6.6 应用分析92-95
- 结论95-96
- 参考文献96-10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100-102
- 致谢102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郭俊平;张玉慧;;知识产权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曲绍卫;李廷洲;;当前中国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定量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曾红元;;基于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年04期
4 陶飞;程颖;李建欣;朱雅婷;;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综合评估方法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年06期
5 王聪;闫学勤;娄毅;;参与XJU-SIT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03期
6 康庄;周顺华;;工科研究生团队化培养模式探讨——以同济大学铁道工程专业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窦宝文;山东省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时冯;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3 党悦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用户研究方法及其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4 刘运丽;我国工科硕士研究生复试指标体系的构建[D];东北大学;2009年
5 童洪志;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湛木兰;创意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7 石会慧;基于用户体验的老年人上网行为分析及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719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1071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