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博士生院培养模式看创新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17-10-25 23:22

  本文关键词:从德国博士生院培养模式看创新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更多相关文章: 博士生院 德意志研究联合会 创新型多学科交叉复合人才 高等教育


【摘要】:分析了德国博士生院培养模式的特点、目标和初步成效,并就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下实行博士生院培养模式问题作了简要分析。
【作者单位】: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关键词】博士生院 德意志研究联合会 创新型多学科交叉复合人才 高等教育
【分类号】:G643
【正文快照】: 德国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在欧盟各国乃至世界上都处于先进水平,其先进的办学思想、严格的教学程序、缜密的培养过程、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自由的学术氛围,造就了一大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各行各业的精英。在德国,以各州综合性大学、科技大学和三大研究所(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国强;;德国博士生院项目改革高校博士培养模式[J];德国研究;2010年03期

2 李盛兵;德国博士生教育高水平的历史探因[J];高等教育研究;1994年02期

3 杨国军,朱九田,鄂宏哲;德意志研究联合会的科研评审体系研究及借鉴[J];科技导报;2005年11期

4 张晓鹏;;德国教育与德意志民族的复兴[J];上海教育;2007年14期

5 姜春晖;;自我教育运动与德意志民族的重生[J];世界民族;2009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敏;当代德国高等教育改革评述[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楠;;德国义务教育法制变迁历程探究[J];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2 徐理勤;;博洛尼亚进程中的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启示[J];德国研究;2008年03期

3 刘亚俊;王黎明;覃孟扬;;科学家之路:从博士研究生到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J];大学物理;2008年07期

4 李金荣;;对清末民初一个实业教育范本的解读——对熊希龄实业教育思想与实践的观照[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5 李莉;;德国教育印象[J];化工高等教育;2011年01期

6 康君;田也壮;;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王云娣;;MEDLINE数据库收录的开放存取期刊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年02期

8 韩智勇;赵世奎;;德国科学基金会评审专家系统分析及借鉴[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07期

9 何乃彦;于源华;熊光明;;21世纪的中德教育比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年03期

10 何乃彦;夏冰;于源华;熊光明;;中德教育现状之比较[J];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2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洁;我国研究生事务管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英丽;论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倩;中国博士生培养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张迎端;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形成及共性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陶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背景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4 贺红岩;博洛尼亚进程下德国学位制度的改革[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亚帅;NSFC项目绩效评估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邓静芬;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7 鲁莎;教育优先发展理论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卢玮;地方综合性高校文科专业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9 樊振国;高等教育领域行政许可问题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劲松;德国联邦政府高等学校人事和工资改革政策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2 胡劲松,周丽华;传统大学的现代改造──德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改革政策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3 胡劲松;德国州政府的高等教育管理职能[J];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4 陆兴发,额尔顿巴根;德国高等教育自治制度及其运行模式研究[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5 伍慧萍;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框架及措施分析[J];德国研究;2000年02期

6 李国强;布尔曼部长的“高校革命”──德国高校人事工资制度改革动态[J];德国研究;2000年03期

7 李国强;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育报告看德国的教育[J];德国研究;2000年04期

8 崔赞;实践中的德国高校教学评估[J];德国研究;2001年02期

9 李国强;德国教育体制弊端何在?[J];德国研究;2002年03期

10 李国强;德国学士与硕士学位教育[J];德国研究;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春宇;;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之我见[J];辽宁教育研究;1988年04期

2 袁相碗;试论构建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J];江苏高教;1997年01期

3 ;美国密苏里州高等教育发展2020年远景规划[J];世界教育信息;1999年02期

4 汤贞敏;以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支撑科技强省建设[J];广东科技;2005年01期

5 宋炜;中德高等教育初探[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王根顺;李红英;;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01期

7 孙希波;邢爱国;;国外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J];学术交流;2006年05期

8 张沉香;;近年来法国高等教育的民主化景象[J];现代大学教育;2006年04期

9 李佑成;方丽华;;高职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增长点解析[J];成人教育;2007年01期

10 李翔;;客户经济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耀楣;王兵团;;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若干悖论问题[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2 胡智伟;;东北沦陷时期的高等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2)——日本侵华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刘莹莹;潘娟;杨焱;;对大众化高等教育中三个主体的定位思考[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4 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话(三) 欧洲高等教育近代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瞿振元;;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成为国家意志和政府行为[A];《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王文英;王琦;姚登举;;浅析“网络化”时代“大众化”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7 高福安;;提高行业特色高校办学质量,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做贡献[A];《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姚书研;;《高等院校中外合作课程与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报告[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9 郑豪;许宜铭;许莉;王彦广;陈恒武;;普通化学实验改革的探讨与实践[A];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蒋南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事求是地总结高等教育的经验——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邱丽娜;龙江特色高教体系初成[N];黑龙江经济报;2009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庞中英;问题在于我们可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N];东方早报;2010年

3 新疆大学校长 安尼瓦尔·阿木提;构建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体系[N];光明日报;2007年

4 汪炳青;矿业特色是煤炭院校的品牌[N];科技日报;2008年

5 本报特派记者  常河;高等教育也要差异化经营[N];江淮时报;2006年

6 本报评论员;以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抓好教育[N];南方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陈璐;引进洋高校能否改变“奶牛现象”[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马戎;应调整高校体系中的民族区隔[N];南方周末;2010年

9 记者 江亚平;澳大利亚拟在高校增招弱势群体学生[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10 杨定忠;走好高等教育“第三条路”[N];湖南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德静;基于科技创新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2 刘冰;中国高等学校学生权利救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赵金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4 姚加惠;高等教育学制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魏小琳;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价值和路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岚;国立大学的角色与职能分析[D];苏州大学;2008年

7 蔡琼;中国民族院校发展中的文化转型[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付雪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英;美国研究型大学早期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10 张志刚;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晔;高等教育中的女性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2 宋晓洁;美国高等教育政策影响下的大学课程设置[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谢晓宇;荷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傅笑然;“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概念的解读与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龚华燕;英属印度时期高等教育的殖民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6 刘科;四川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7 佟金梅;转型期俄罗斯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廖辉琴;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的精英教育发展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9 吴蕊;辽宁省地方行业特色型大学战略规划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10 郭丽;韩国现代高等教育分析与思考[D];扬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959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10959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a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