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研究生教育的历史考察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7-12-15 09:08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研究生教育的历史考察与思考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一个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水平,对于该国教育的整体发展乃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能产生重要影响。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养符合时代特征的高层次人才的重任。我国正规的研究生教育始于民国时期。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吸取民国时期研究生教育的成败经验显得尤为重要。 早期的教会大学如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等就有授予硕士学位的记录。这些学校开展的研究生教育为我国以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示范。我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如郑观应、梁启超和康有为等都对我国应开展的研究生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构想。而在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中,提出了通儒院这一研究生培养机构,研究生教育理论上初见成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我国正规研究生教育正式起步。整个民国时期的研究生教育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生教育的起步阶段(1912年——1926年)。在这一时期,研究生教育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专门的研究生教育的法律法规予以保障。尽管如此,一些国立大学如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学校纷纷开展研究生教育。1917年,北京大学研究所成立。这是我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研究院。民国时期的正规研究生教育,也从此开始。尽管起步阶段的研究生教育还存在诸如学生入学门槛较低,培养方式不统一等问题,但这却为日后的研究生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研究生教育的逐步发展阶段(1927年——1937年)。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华民国经历了短暂的调整修复期。经济的振兴、不断取得的外交成就、法律制度建设日趋成熟等等因素都为此期开展的研究生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一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方面,出现了中央研究院这一新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同时,随着《大学研究院暂行组织规程》、《学位授予法》、《硕士学位考试细则》等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的颁布,学校研究生教育开始飞速发展。中国研究生教育逐渐走向成熟。 第三阶段:研究生教育的衰落阶段(1937年——1949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日寇的不断侵袭,我国大多高校不是落入敌占区就是面临迁徙的命运。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无从保证。而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政府又发动内战,使民国时期的最后阶段整体都处于战争状态下。在这种状态下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极其困难。虽然广大教育者和学生坚忍不拔,越挫愈勇,使我国研究生教育能够保持弦歌不辍;但就整体而言,此期的研究生教育逐渐走向衰弱。 在对整个民国时期研究生教育做了详细的阐述后,笔者总结了民国时期研究生教育的特点:第一,民国时期的研究生教育是在国家不断颁行的法律法规的指引下逐步发展起来的。第二,民国时期的研究生教育重视师资力量的建设从而保障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第三.民国时期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多样化但仍未满足社会需要。在系统分析其特点之后,笔者结合现代研究生教育开展的情况,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第一,研究生教育要取得一定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第二,研究生教育首先应注重质的发展再注重量的发展。第三,研究生教育应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43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矫玉秋;张鹏;;大学理工科研究生课程教学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德志;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史[D];南京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913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1291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