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生物情报学研究生培养现状与发展
本文关键词: 图书情报学 生物信息学 交叉学科 学科建设 课程设置 职业发展 出处:《图书情报工作》2012年1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研究和介绍生物情报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定义及其重大的学科意义以及与生物信息学的区别,总结北美图书情报学院设置的相关生物情报学近年来的发展概况,重点分析北美生物情报学科建设,比较分析课程设置、职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及定位,并提出生物情报学学科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and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bioinformatics as a new subject, its significance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ioinformatics and bioinformatics, and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bioinformatics in North America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Institute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subject construction of bioinformatics in North America,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curriculum, career development, talent training and orient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bioinformatics subject construction.
【作者单位】: 美国南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情报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分类号】:G643
【正文快照】: 1引言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生物序列数据及相关文献情报急剧增长。如何有效分析与利用生物信息,以满足社会相关领域的需要,成为情报科学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同时也对情报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以2007年首个北美生物情报学研究生教育课程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情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方平,胡德华;试论生物信息学及其对情报学的影响[J];情报科学;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陆丽娜,郭金丽,于啸;网络环境下生物信息资源的检索[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年06期
2 朱庆华;李亮;;生物信息学:我们能做什么?[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年04期
3 靳娟娟;情报学学科建设研究历程的回顾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03年10期
4 孟双;徐冲;陈丽媛;陈杰;;生物信息学在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应用[J];微生物学杂志;2011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胡德华,方平;生物信息学在医学上的应用及其社会意义[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智博;秦立清;;基于科技创新的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路径选择[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2 黄杰民;;交叉学科与工科大学的学科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8年02期
3 孙秋柏;金永龙;赵智博;;省部共建高校学科建设的路径选择——以辽宁科技大学为例[J];中国冶金教育;2009年02期
4 陈启愉;陈育青;李政访;张凌;;重点实验室交叉学科建设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07期
5 赵红军;朱彬;濮德林;;对并校综合大学学科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09期
6 金薇吟;;学科交叉对高校学科建设的多向辐射[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闫晓天;;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科交叉的实践与深化建设[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陈丹;宋官东;;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建设经验及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陈吉忠;;大力加强学科建设 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刘虹;;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中的研究生教育[J];学海;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桂芳;王永权;仲实;包志宏;;重大科技专项给高校学科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A];第二届全国医学科研管理论坛暨医学科研管理处(科)长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宁凯;;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高教科研课题《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发展模式研究》研究报告[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3 刘瑞涵;吴春霞;桂琳;;浅谈人才培养中的学科与专业建设[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4 任露泉;;高校科技创新的认识与实践[A];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李丽红;;江苏某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绩效的灰色定权聚类分析[A];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朱平;;探析高校学报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四集)[C];2006年
7 曹小林;赵涛;周孑民;周萍;;优化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抓好学科建设[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8 丁邦平;;科学教育(学)学科建设三题[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刘鹤成;;浅议学术交流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A];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10 李海燕;邵雪梅;张茂先;;加强学科建设,提升高校综合实力[A];中华医学会医学科研管理学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医学科研管理研讨会征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人才孵化器 振兴新引擎[N];徐州日报;2010年
2 边丽霞 涵薏;战略先行创佳绩[N];上海科技报;2010年
3 张三夕;谈谈学科建设的非学术化问题[N];文艺报;2004年
4 记者 张策;本市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N];天津教育报;2007年
5 东北林业大学党委书记 王学全;强化特色优势 实现行业高校的科学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记者 方亮;沈航由“学院”更名为“大学”[N];辽宁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朱振国 本报通讯员 易海明;学科建设是高师院校的发展之本[N];光明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夏斐邋本报通讯员 周挥辉 刘中兴 党波涛;枝繁叶茂桂子山[N];光明日报;2007年
9 陈江(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分校);加强学科建设是高校的发展根本[N];经济信息时报;2005年
10 记者 吴承亮;学科建设要出标志性成果[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兵;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制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刘小强;学科建设:元视角的考察[D];厦门大学;2008年
3 王健;我国教师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及学科体系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梅;基于生态原理的学科协同进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5 夏桂华;基于层次定位的我国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6 郭树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生态系统发展模型及仿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7 陈敏;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周朝成;当代大学中的跨学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仁义;高校教师科技绩效评价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黄亲国;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与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京;地方高等学校特色学科建设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2 高昀;论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规划[D];湖南大学;2005年
3 于文波;研究型学院学科建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4 栗新;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5 张立伟;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大学学科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李华;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7 金京姬;合并重组的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王晓燕;中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探析[D];河海大学;2007年
9 余珊珊;紧缺人才培养背景下的上海市高校学科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单佳平;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714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1471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