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生招生制度变革研究导论
本文关键词:我国硕士研究生招考制度变革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篇教育学硕士论文目录:
本篇教育学硕士论文目录:
中国研究生招生制度变革研究导论
时间:2015-05-19 来源:学术堂 所属分类: 教育学硕士论文
第一章导论
一、 研究背景与缘起
(一)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
学界公认高等教育具有三大功能,分别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如果把教育体系比作一种类似于食物链的链式体系,研究生教育则处于链式最高端,是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二战以来,研究生教育重在培养高素养高能力的创新型英才。
在国内,从国家政策层面上看,我国一直致力于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并积极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步入创新型、开拓型国家行列” 1的实现目标;从研究生培养单位看,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相关科研机构,招收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时,一般都以“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此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2”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学业标准和基本教育目的。事实上,在大力提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研究生的培养关系到一国的社会前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经济进步,研究生的教育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整体教育水平,而研究生的教育更是一个国家智力资源开发与储备的体现。可见,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科技创新能力、知识的创新与技术创新离不开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研究生教育正是为培养高层次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提供了路径。从这一点上看,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厚实的智力保障。
(二)我国硕士研究生规模扩大的趋势要求探索更为适合的招考制度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进入大众化阶段,而我国研究生教育进程期并不长。自《壬寅学制》的颁布实施,研究生教育的概念在中国基本形成。1935年4月,中国第一部“学位授予法”颁布,象征了我国学位研究生制度的建立,但它的颁布依然没能改变当时研究生教育发展较为迟缓的状态。建国前,招收研究生的学校数量少、规模小。
1935-1949年间,全国上下仅仅只有共计232名研究生获得了硕士学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研究生教育开启了新篇章。1950-1965年这期间16年间,我国共计招收研究生2. 3万人。特殊时期--“文革” 10年的出现使研究生教育中缀了近12年。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此为标志,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正式进入革新时期。相关变革政策不断制定并实施,《关于编制200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对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实行计划规定,使得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激进式快速发展。自我国1978年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恢复至今,研究生数量从初始的1万多人发展到2013年仅招录就有53. 9万人的规模。随着全球教育大众化趋势的蓬勃兴起,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硕研生”)教育也紧跟发展,大规模招生的开展、爆炸式信息社会的到来、教育资源的局限、现有制度的落后以及高校知识的陈旧与更新缓慢等问题,共同影响着硕研生的教育质量。如何在适应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张的情况下保障研究生招生质量并探索相适应的招考制度变得尤为迫切。
(三)我国硕士研究生招考制度亟需变革
我国硕研生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耗时较暂。加之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使得这种短期内迅速转化的过程暗藏着各种隐患。如上文所探讨的那样,硕研生的教育质量面临着下滑的困境。与本科生的通识教育不同,硕研生教育属于高层次英才的培养教育,招生质量成为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如何在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探索出相适应的研究生招考制度变得尤为重要。
在我国,研究生这一高层次教育分硕研生与博研教育两个阶段。硕研生的数量远远多于博士研究生数,承接关系上博士研究生主要是从硕研生中选拔出的,我国硕研生教育中各个环节的专门研究处于薄弱区,其中硕研生招考制度这一环节的研究甚为重要,它担负着硕研生招生和选拔人才的第一道关口的把关,对于硕研生教育质量有着直接与紧密的联系。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把好硕研生招生的质量关,完善与变革现有硕研生招考制度是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与重视的问题。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选择对我国硕研生招考制度的变革实行研究。
二、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我国硕研生教育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它是在欧美、R本等国发展完善后被引进推广的,并在短暂的几十年里面临各类挑战。当下,我国硕研生的发展速度已远超多数国家,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大国却非强国。尽管自恢复硕研生招考以来,学界对其招考制度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但鉴于发展历史短暂、经验积累有限、实践鉴定周期性长等因素,我国硕研生招考制度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不断地学习与自我探索将会是未来该制度形成并完善的必经之路,学界在该方面研究的不断推陈出新,在丰富现有理论的同时,也将为硕研生招生制度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问题的提出也基于此,希望对于丰富我国硕研生招考制度的理论探寻添砖加瓦。
(三)现实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步入大众化时期,硕研生教育发展历史虽然不长,但其发展规模却逐年递增,并进入激进式发展期。因此,硕研生教育质量将对一国的繁荣与昌盛起到深远影响。实行硕研生教育至今,我国硕研生教育曲折发展并行,且规模不断壮大,但问题也不少,最直接的就是高等教育中面临的硕研生质量下滑的风险与质疑。
因此,硕研生教育制度需要变革,硕研生招考制度的变革将是硕研生教育变革的关键步骤。
质量保障理论认为,产品质量的实现,是一种贯彻事前、事中的过程,它在一开始就被设计到这套程序中以防止缺陷的产生,即在生产之初就按照产品规格严格操作,“一幵始就把事情做对,且一直做对,一直通向产品的规格,做到‘零缺陷’” 3可见,事前的程序在整个质量保障中具有不可小觑的地位。同样,硕研生招考制度作为研究生教育过程的首要程序,承担着硕研生教育质量的门滥控制重任,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我国硕研生教育自1935年4月中华民国南京政府颁布中国第一部《学位授予法》至今,仅有78年的发展历史。期间经历了旧中国的消极对待、新中国成立后的微型发展、文革时期的意外中断,直到1978年制度恢复,我国硕研生教育才得以持续发展。
研究生招生制度重新确立后,于198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成为了文革后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第一部教育法,1981年《条例》正式实施,幵始对硕研生、博研生进行招收工作。自此,我国硕研生教育在大刀阔斧的改革中不断成长。我国硕研生教育进程史虽然短暂,但对研究生教育方面的著作研究还是相对较为丰富的,但在硕研生招考制度方面的研究稍显薄弱。
(一) 我国硕士研究生招考制度的分析
我国硕研生的招考很大程度上是由国家教育部统一部署,因此,很多学者通过对国家相关颁布的政策进行研究,从而得出发展规律。梁亦菡(2007)在《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历史沿革与政策演变》4中把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分为起步期(解放前至1976年)、稳步期(1977-1998)和阔步斯(1999-2005)三个阶段,并分析列举出各阶段我国相关政策的颁布及影响,揭示出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与同一时间国家政策的对应相关性,同时指出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变化应更加注重高等教育内部发展规律的要求;孟洁(2008)在《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变革历程解析》5把我国研究生招生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创制与探索期(1902-1949年),规范、调整、恢复期(1950-1978年),学位建立与加快进步期(1980-W98年),深化改革、积极发展期(1999-2007年),同时对每一时期研究生招生的变革进行了简要分析;王巧玲(2009)在其硕士论文《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研究》6中着重对改革幵放30年的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并把这一时期的研究生招考制度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恢复、整顿期(1978-1980年),探索、调整期(1981-1992年),改革、发展期(1993-2002年),深化改革期(2003-2008年),梳理了每一时期的相关政策与变革动态,,并就此分析出我国研究生招考的主要问题,并就香港地区及美国的相关经验提出我国研究生招考制度的相关建议;巨玉霞在其硕士论文7中根据历史回顾对我国硕研生招考制度的演变及特点作了总结,在对现状考察的基础上借鉴美国的入学申请制度及日本的选考制度从而对我国硕研生招考制度中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原则(招考分离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分层次、分类型选拔原则)及改革模式(两段式招考模式,高校自主招生模式),同时,作者还对硕研生推荐免试生制度作了相关解析;肖建琴在其硕士论文8中也通过对相关年度我国研究生招生政策的颁布与实施的梳理,回顾了我国硕研生入学考试制度的变革进程,剖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借鉴美国硕研生入学考试的成功经验从而提出我国硕研生招考制度改革的建议。
政策文献中可以窥探出我国硕研生招考制度的变化发展全历程。我国硕研生招考制度经完善后包括招生计划管理制度、考生报名制度、入学考试制度、录取制度,每个制度又包含了各项具体规定。张敏(2011)在《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历史嬗变及变革理念》9中对中、美、日、法、德、英六国硕研生的学制进行了比较,同时还对这六国硕研生招生考试制度进行了考查方式的相关比较;孟洁(2008)在《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变革历程解析》“中也对我国硕研生招生计划制定方式的变革、硕研生招生考试形式与选拔方式的改革、硕研生考试内容和科目设置的改革等做了相关整理与阐述。罗敏(2011)在《我国研究生招生计划政策:现状、特征与改革》”中诈细阐述了我国研究生招生计划政策存在的问题、发展特征与改革意见等,其中,罗敏对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突变的情况按照年份做出了 1950年-2012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突变年份的政策和事件表格,在表格中可以清晰看出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变化及相关原因,为笔者对我国硕研生招考制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二) 国内外硕士研究生招考制度的对比分析
在对国外硕研生招考制度的分析上,多数学者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对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的研究生招考制度进行分析。如论文《美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比较与借鉴》“、《美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分析及其启示》‘3、《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改革后的特点与启示》14、《中美研究生入学考试及招生制度比较》”等。论文《中美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比较研究》16对比了中美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招生计划管理制度、申报制度、考试制度、录取制度等四个方面,分析得出美国研究生招生制度的优点,进而提出对我国硕研生招生制度改革的建议。论文《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7把美国、法国、德国三个国家的研究生招生制度作了比较分析,从而得出三国的各自特征及共同特点,再据我国硕研生招生制度存在的弊端提出适应的改革措施。这些研究对于我国硕研生招考制度的改革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从美国的GRE考试制度、法国的“零考试”(申请注册结合双向选择)制度、德国的登记注册面试入学制度、円本的选考(一般选考+特别选考)制度等吸取了经验,并得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我国硕研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的相关书籍也不断出新。《研究生培养模式论》18一书中第七章、第一节“研究生招录问题的研究”首先对我国现行研究生招生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对发达国家研究生招生的特点及基本做法作了综合阐述,再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当前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最后得出对我国硕研生招生工作改革的建议与要点: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与选拔体系、重视复试环节与面试成绩、实行科研实践考核办法、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对考生进行评价等。《研究生教育制度渐进变迁》第三章有小篇幅提到我国硕研生招生制度变革的相关内容,对我国硕士和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的改革与计划招生体制的改革作了相关阐述。《研究生教育质量:内涵与探索》下篇中“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若干深层次问题探析”也给我国硕研生招生制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建议。《中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研究》“第二章”我国硕研生招生制度改革设计“对我国硕研生招生制度现状进行了梳理,也进行了国际比较与借鉴并得出了我国硕研生招生制度的改革设计方案及创新点与政策性建议,相对而言体系比较完善。
这些书籍也对国际上一些先进国家的研究生招生制度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与研究。同时还有部分书籍对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情况有着系统的研究,这些相关文献的研究对于笔者要进行的我国硕研生招考制度变革研究有着很大帮助与启示。
(三)我国硕士研究生招考制度变革研究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文献对我国硕研生招考制度变革的研究在历史梳理方面基本从我国的相关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以及我国特有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与总结,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但现有文献缺乏系统性研究,对我国硕研生招考制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呈现零散性,提出的相关改革建议也大多属于政策性、概括性的分析,比如增加高校办学自主权、改革考试时间与考试内容等。同时,现有文献中对我国硕研生招考制度改革研究的相关书籍应该说是很少的,笔者查阅到的参考书籍中阐述我国硕研生招考制度改革部分的内容篇幅较短,这表明现有的对我国硕研生招考制度改革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化、全面化的论述。
对于发达国家硕研生招考制度的研究也相对分散,缺乏系统性,笔者这方面就从硕研生招考制度的招生计划管理制度、入学资格审查及报名制度、考试制度、录取制度等四个方面全面的作了分析。
很多现有文献并未对硕研生招考制度与博士研究生招考制度进行分离化研究,而是搅在一起进行研究,这样并不利于对硕研生与博士研究生的个体深入研究。细节方面,对于硕研生招考的各组织机构的研究相对缺乏,对于招生计划管理制度,考生报名条件限定,入学考试时间及考试科目的设定,录取标准等招考制度的四个阶段的分别研究还属少数,仍需丰富与完善。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文献法主要是指对相关文献的搜寻与比照、从而进一步作鉴别、理清文献内容与观点,最终通过对所搜索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物客观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本文借助文献法进行背景的了解和整理,以及对我国硕研生招考制度的现状和问题的整合。同时,收集和分析国际上其他先进制度的相关情况。
2、历史分析法
历史分析法即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对事物发展历史进行研究,分析客观事物和社会现象的方法。事物在变化发展中出现问题,要从发展历史中入手分析,从而从历史源头上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追根溯源,弄清来龙去脉,这样才能提出实质有效的解决办法。本文研究的是我国硕研生招考制度,对于这样一个历史的产物,只有从实际出发,追溯其历史根源及发展历程,才能够整体上、客观性的把握它,而后才能得出相适应的改革措施。
3、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即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可比性的事物或对象进行比较,比照后得出相互对比的事物或对象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一种分析方法。本文通过比较中国目前硕研生招考制度与其他相关国家研究生招考制度的经验,从而得出我国硕研生招考制度变革的重要借鉴点。
(二)研究思路
本文对我国硕研生招考制度变革进行分阶段的历史性梳理:新中国成立前、1949-1977年的动荡期变革、1978-1998恢复发展期变革、1999-2014年深化发展期变革,主要对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政策及相关文件进行解读,侧重从历史发展中总结出招考制度链每一环节(招生计划管理制度、入学资格审查及报名制度、考试制度、录取制度)之变革经验与教训,分析我国招考制度管理组织机构及相应职责,同时对变革过程中备受争议与关注的相关制度(统一考试制度、推荐免试制度、分段式招考制度、复试制度)做细致探索;再从发达国家在招生计划管理制度、入学资格审查及报名制度、考试制度、录取制度上的变革进行整理比较探析,发现与规整我国硕研生招考制度在变革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依据问题入手解决,最终得出我国硕研生招考制度变革的建议。
五、核心概念解析
(一)研究生
研究生(Postgraduate),做研究的学生,科研应是研究生的最主要活动。在我国,研究生在层次上分为硕研生和博士研究生,按照性质类型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按照培养方式分为全日制研究生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按照经费来源分为定向、非定向、委培、自筹经费研究生,按照学习方法分为脱产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脱产硕研生。
(二)硕士研究生招考制度
硕研生招考制度包括招生计划管理制度、入学资格审查及报名制度、考试制度、录取制度。招生计划管理制度指硕研生的年度招生计划由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确定,作为招生单位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则根据国家下达的年度招生计划,结合当前的社会需要和自身的办学条件,最终确定相关具体学科与专业的招生人数的管理制度。
考试制度包括初试与复试两阶段,指教育主管部门或招生机构为选拔研究生而组织的相关考试制度的总称,由国家考试主管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包括国家统一考试、国家统一联考、单独考试、推荐免试)和招生单位组织的复试共同组成。
录取制度即招生单位根据国家及相关部门各项规定对报考本单位研究生的学生进行选拔性录取的制度,根据考生的初试与复试成绩加权计算后的分数,综合考虑考生思想及身体健康状况等考察后进行择优录取。
(三)推荐免试制度
全称”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制度,我国于1985年幵始真正试点,高校推荐少数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为硕研生的制度。针对大四本科在校学生进行,每年一次,时间定于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各高校自行确定相关规则的裁定和具体的操作步骤。被推荐免试者免去硕研生初试步骤,经过某种考评后直接参与招考单位的复试。推荐免试包括校内、校外两种途径,同时推荐免试生有相应的比例限制。
(温馨提示:查看本篇硕士论文其他章节,请浏览本页面左侧←【论文目录】导航)
下一篇:我国硕士研究生招考制度变革历程
上一篇:我国硕研生招考制度演变探究
可能感兴趣的论文
本文关键词:我国硕士研究生招考制度变革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93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189394.html